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的灵魂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m.auribault.com2014-10-28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文艺的大发展不能缺失灵魂

  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文艺都扮演着积极的社会角色和担负重要的文化使命。在新的环境下,文艺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艺创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繁荣了文艺市场,无论是新闻出版图书发行、影视剧生产、动画卡通的制作,还是舞台表演艺术、美术雕塑创作、杂技、民间艺术,以及网络文学和手机文艺等新业态新形态,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差异化、多样化的作品不断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涌现了一些既有口碑又有票房与点击率的文艺精品。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文艺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低俗、庸俗甚至恶俗的作品,一些从业者误读、扭曲市场,片面理解文艺的属性,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同质化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文艺创作不能缺失灵魂,人是艺术表现的中心,人的灵魂是唯一有资格通过艺术实现美学的完满呈现。文艺的灵魂鲜明地体现在创作的人民性上,文艺发展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作品中能否流淌出人民的情感,从中感受到人民的体温,能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这在根本上取决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二、以创作优秀作品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拐点,需要文艺传达时代的心声,需要艺术家为人民放歌,需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提供力量支撑。作为时代的表征,伟大的时代就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只有那些能为广大人民大众认可的、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才能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在时代精神召唤下,文艺发展要以创作优秀作品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布局文艺发展,丰富百花竞艳的人民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优秀的作品不是抽象空洞的,它有着人民的情怀、涌动着民族的家国爱恨,既立足现代,又有着历史的底蕴和文化返乡的眷顾。文艺创作的活力和激情从哪里来?这就是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纵然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惟此,才可以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三、时代向文艺工作者发出深情的召唤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文艺在本质上并非个人的喃喃独语或者无病呻吟,而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类的情感,艺术创作和创造是以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融入普遍性的社会情感结构中,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维度。

  时代向文艺工作者发出深情的召唤,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有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了文化的支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会持久。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尽人民的情怀与梦想,中华文化必定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执笔:范玉刚)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