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赵显峰
2019-11-01 14:19:43  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按照“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的总体思路,最终达到劳模工作室真正发挥作用,使之成为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劳模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我们按照“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的总体思路,最终达到工作室真正发挥作用,使之成为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为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认真统筹、创造条件,着力解决工作室“怎么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为劳模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公司工会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顶层设计入手,按照“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的总体思路,通过合理布局,研究细化“怎么建”,明确“如何管”,为公司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探索。

  认真统筹,按专业建。公司工会按照先调研后统筹的原则,结合公司现有的工种专业,确定在重点生产装置、重要岗位按照专业来建。2016年,公司工会在检维修中心创建了大庆炼化公司第一个劳模工作室——王卫劳模创新工作室。之后,分别在炼油、化工、润滑油、储运、电仪等专业分别建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四年的实践证明,按照专业设置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提升各工种员工技术水平的“助推器”。

  精心谋划,按区域建。在工作室创建过程中,公司工会按照“工作便利、活动方便、劳模喜欢、员工受益”的原则,通过工会主导,分管单位参与,形成上下联动,确保工作室的辐射效应。公司工会按照装置分布和专业厂的整体布局,通过区域划分,选择工作室的位置,既保证工作室多功能的实现,又便于工作室活动的组织。

  创造条件,按功能建。公司工会在现有资金和条件下,集中力量按特色功能进行创建,从工作室总体布局、成果展示到实用功能和使用功能逐项落实。公司工会针对各工作室,从方案预算制定、制度内容、宣传展示到工作区域等都进行细化分工,大到电脑、投影仪、展示柜、会议桌椅的配备,小到展板内容、宣传口号等都由工会统一负责,减轻了基层负担,保证工作室俭朴实用。

  制定目标、明确任务,着力解决工作室“如何管”

  公司工会在劳模工作室建立之后,着重把落脚点放在管理上,并以“专业管、属地管、协同管”为抓手,确保工作室管理合规。

  固定资产坚持“属地管”。公司工会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属地化,严格做好劳模工作室资产管理。公司工会在工作室创建完成后,将固定资产、相关设备交由工作室所在的工会具体负责管理,每个工作室设立专门管理人员,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保证工会配备的资产全部入账用于劳模工作室使用。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场地和设备,确保工作室利用率最大化。

  创新项目坚持“专业管”。公司工会每年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创新项目和目标计划,同时,指定项目负责人,并由本单位技术部门做好项目的验收,确保每年都有创新项目实施。仅2018年,公司工会就针对工作室的13个创新项目投入26万元用于开发。为了保证创新项目落地,2019年初,公司工会又与1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签订责任任务书,就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实行量化考核。

  劳模团队坚持“协同管”。针对工作室各类劳模、工匠、特殊人才不同特点和劳模团队的运行模式,公司工会和基层工会协同作战,分类施策。炼油二厂王东华劳模工作室突出技术培训、技术攻关方向,使之成为攻坚啃硬、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的阵地;检维修中心张世凯劳模工作室突出培养技能人才、骨干力量方向,使之成为工匠、人才、系统化操作员的摇篮;电仪运行中心周长锁劳模工作室突出解决生产难题、创新创效方向,使之成为电子巡检、设备维护的基地。

  突出实用、注重效果,着力促进工作室发挥作用

  劳模创新工作室最终目的在于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公司工会根据工作室特点,不断完善功能,保证工作室“真能用、真好用、真实用、真管用”,促进企业生产建设。

  打造传承劳模、工匠精神的“新平台”。公司工会着重把技术和业务方面有独特专长,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创新能力的劳模确定为带头人,并以工作室这个“新平台”为依托,组建团队,通过劳模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广大员工积极踊跃参与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为保证示范传承效果,公司工会对师徒结对有成果的劳模师傅给予重奖。

  打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公司工会将劳模创新工作室融入日常工作,鼓励工作室围绕安全生产难点、热点问题,把解决技术难题作为工作室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2018年,检维修中心王卫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担公司密闭采样器制作,经过下料、组对、安装、焊接等多工种协调作业,完成组件6000多件,按时圆满完成组装任务。

  打造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工作室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贪多求全,注重创新工作质量。研究院杨清华劳模工作室致力于“三水”运行管理与水质处理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循环水置换水、回用浓水总氮去除研究》等3项科研成果,将自主研发的含盐类污水工艺技术转化为工业化应用,为含盐污水标准升级治理项目的工业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打造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通过搭建各种有效交流方式,不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拓展不同领域劳模工作室的交流合作,鼓励职业相关、技术相近、技能相通的工作室带头人互学互鉴。炼油一厂朱文源劳模工作室每周三向副班员工开放,并根据员工需求,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练兵,员工在工作室浓厚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

  截至目前,公司工会共创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公司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1个,特殊人才创新工作室1个。4年来,各级工会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和运行,完成创新项目、点子成果279项,累计创造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组织各类技术培训讲座700余次,培训员工6300人次。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工会民管部部长)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