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工网
春暖花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文化40年:

精神追求浸润文艺作品

本集制作:昕亚

春暖花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综述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史,文化自信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和动力之源;瞩目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设,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找准构筑文艺高峰的导航仪和坐标系,才能担负起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文艺界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谱写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辉煌篇章。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丰硕成果。[更多]

图片

  • 《英雄壮歌》上海抗战英烈事迹文物展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开展,23件珍贵文物首次对外展出。

  • 12月8日,"设计中国40×40+——以艺术探索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海报邀请展"亮相河北师范大学。来自40多所国内外院校的设计师们积极响应。

春暖花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影视记忆"与音乐故事

      改革开放让中国前所未有地拥抱全球市场,而青年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成熟与普及,让新一代的青年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姿态,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边界开始模糊。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到《战狼2》与《红海行动》,传统文化与主旋律题材不断创造影视、互联网等诸多领域的收视率、点击率纪录,这恐怕是几年前绝不可想象的"新闻"。

      以2002年张艺谋的功夫大片《英雄》上映为标志,中国电影开启了又一次艰难的转型。合拍片、港台艺人、民间资本、互联网开始融入电影竞争。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分流发展。一方面功夫片、喜剧片、青春片、魔幻片,让国产电影有了许多新鲜面孔;另一方面,类型片一支独大,"高概念"电影受资本热捧,而坚持个人表达和风格化探索的中小成本影片,在市场上却无立锥之地。面对这一现实,"工业美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在几十年里,从露天看"手摇放映"电影、小城里的老式影院,到3D巨幕、立体声环绕的电影院观影,从挤在小窗口排队买票,到网上购票随意选座,以及观影心态从"隆重"到日 常消遣,这都意味着,电影在生活中常态化。

      音乐承载了属于每一代人独有的回忆,不少经典歌曲不仅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线下音乐列车选取了这40年中流行过的文工团、迪斯科、摇滚、校园民谣、中国风节奏布鲁斯、电音等6种主题,打造了相对应的沉浸式场景车厢,车厢内的拉环等细节都被点缀上了相应元素。[更多]

资料

  • 京剧《帝女花》讲述了明末帝女长平公主与驸马周世显坚贞不屈、历经考验,最终在含樟树下成婚殉国的壮美故事。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市场,国产电影显得多少有些“弱势”。张恒也有同感。她说,第一部看的引进大片是1995年的《真实的谎言》,另外《狮子王》也让她记忆犹新,“当时被震撼到了。从没想到动画片能拍得这么好”。

春暖花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磁带到CD、VCD再到数码产品 听歌设备更新换代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熏陶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同音乐播放载体陆续更新换代,从广播、收音机、卡带录音机、便携随身听和CD机,到更加精致的MP3播放设备,再到如今手机APP听歌;唱歌娱乐的方式逐渐多种多样,从一个人戴着耳机哼着曲调的"自我欣赏"、到三五成群KTV包厢欢唱,再到K歌软件上订制属于自己的专辑;音乐版权意识不断觉醒,从过去免费拷贝、搜索下载,到现在的充值会员、付费"买歌",人们与音乐的关系越来越亲密……40年来,这些看得见的转变,记录着多少人珍贵的回忆。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听歌工具是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广播里面的音乐节目,学一些自己喜欢的歌。"今年66岁的呼和浩特市民张金芳是一位从事了大半辈子音乐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如今一提起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听歌设备的变化,张金芳滔滔不绝。她介绍,当年别说留声机和唱片了,就连半导体都是稀罕物件,谁家要是有一台,左邻右舍都会去"蹭听"。

      小型便携式卡带机的出现,让人们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能够把音乐随身携带,这也就是"随身听"称谓的由来。与此同时,激光唱片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也开始出现,CD唱片是数码格式,不会失真,音质效果比从前的磁带要好得多。"当时不少人买那种小型VCD播放机,连在电视机上,既可以听音乐,又可以看影碟。"张金芳对记者说,后来又出现了播放CD碟片的"随身听",磁带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后来碟片类的介质也越来越少见。如今仍有一些歌手会出磁带版本或者CD类的唱片,但目的只在怀旧,毕竟即便出版磁带或CD,乐迷也很难找到播放设备。[更多]

资料

  • 怀旧黑胶唱片墙

  • 它以电影命名,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一部影片,自1980年《庐山恋》在此首映以来,坚持数十年不变。

春暖花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一身蓝、一身绿、喇叭裤再到连衣裙 从单品流行到时尚个性

      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摇曳着人们的衣衫,喇叭裤、蝙蝠衫、棒针衫等外来的“奇装异服”得到年轻人的青睐。而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新事物涤纶服装开始流行,“的确良”衬衫、碎花裙,成为上世纪80年代时髦男女的首选。

      不同的服装折射的其实是一代人的观念:“西装热”代表着对国际范儿的追求,宽肩服装张扬着自信风度,紧身健美裤是开放思想的体现;而蓝色白条纹的运动衫、海魂衫和回力鞋,是那个时代的文艺小清新。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是从单一走向多元,那90年代的服装则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职业女性开始穿起套装,男士服装的商务休闲概念开始兴起。衬衫、T恤、风衣、羽绒服、羊毛衫……适合不同场合的服装类型丰富多彩;牛仔装、紧身T恤、露脐短衫、吊带背心、迷你裙……是年轻人的个性表达。

      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裘黎明,笑称“一出生就赶上了缺衣少食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男女老少都是一身蓝黑灰的卡其布。谁有件绒布大翻领上装,再配条收口的线裤,或者的确良衬衫口袋里放包牡丹牌香烟,就算“有腔调了”。

      家里孩子多,裘黎明小时候穿的大多是哥哥的旧衣服。裤子短了,用颜色相近的布料接上一段还能凑合一阵。好不容易轮上穿件新衣,为了耐磨多穿些时日,母亲还要在裤子膝盖处来回绗上线,就像补丁一样扎眼。[更多]

资料

  • 1990年,一位女士在广州西关华贵路的裁缝店里定做新潮时装。

  • 在国家博物馆北区,40年来的工装、军装、运动装、正装、礼服,从单色到彩色,从单一到多元,50套静态展服装和24套动态秀服装,呈现的是时代的变迁,向我们快进了一部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服饰史

春暖花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结语

      当历史镜头的焦距进一步拉长,朦胧诗《致橡树》、话剧《于无声处》、油画《父亲》、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改革春潮,激荡一池文化活水。 港台歌曲、"西北风"、摇滚乐、"新古典主义"画派、第五代导演、韩剧、进口大片、百老汇音乐剧、综艺节目、网剧……多元汇聚,百花齐放。

      40年革故鼎新,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也书写出气象万千的文化篇章。[更多]

资料

  • 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音乐厅上演,为观众送上一台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充满故事性、舞台观赏性的节目。

  • 著名作家白先勇11月2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表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众多高校巡演,受到万千学子的追捧,唤醒了他们心灵中民族文化的DNA,引起共鸣。

总监制:王四新

策划:王妍 郭丽娟 冯裕

制作:刘云 徐林 卢云 傅仁誉 韩瑞敏 李学平
   韩京华 昕亚 谷永光 郑鑫 吴葳

设计:吴雨轩

页面:王瑛

中工网诚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