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儿|“村里的孩儿”唱歌有多好听? - 教育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村里的孩儿”唱歌有多好听?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6-06 08:11

原标题:“村里的孩儿”唱歌有多好听?

近日,东北老师带东北学生唱歌,声音清澈,笑容开朗,视频在网上走红,网友纷纷表示“被温暖的歌声治愈了”。

不少网友发现,这群孩子在网络上有很多合唱作品,每一条都很阳光,其实他们背后的故事,更加令人动容。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成立音乐班 努力改变城乡教育差距

5月29日,在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校园的草坪上,音乐老师李平(左一)和张雨与音乐班的孩子一起练习合唱。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视频里唱歌的孩子们,来自黑龙江安达任民镇中心小学,这是镇上唯一一所小学,附近村庄的孩子们都在这里读书。而这些作品都来自中心小学“村里的孩儿”音乐班。

“村里的孩儿”音乐班是由学校的两位乡村音乐老师李平和张雨成立的。

李平是个90后,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2016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他,考上了特岗教师,返回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学校音乐老师。

2018年,李平迎来一位新同事张雨。李平老师说:“我的性格急,做事比较冲动,而张老师踏实稳重,我俩都热爱音乐,特别投缘,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张老师的到来让李平更有信心做好音乐教育。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学校听到一个孩子唱歌特别好听,不想浪费这样的音乐天赋,于是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音乐班,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唱歌。

喜欢音乐成了进入音乐班唯一的条件

2019年3月,“村里的孩儿”音乐班正式成立。起初,他们从各班挑选资质不错的孩子。偶然间在一次练歌时,歌声传到学校操场,越来越多孩子趴在教室窗边看,跃跃欲试也想加入。

李平问他们:“想不想参加?”得到的却是怯生生的回答:“不想。”李平知道,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好意思。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有的性格孤僻,有的缺乏自信,有的不善交谈……

两位老师便一起鼓励窗外的孩子们,并把他们领进了教室。于是,不以唱歌好坏为选拔标准,喜欢音乐成了进入音乐班唯一的条件。没几天,音乐班一下子增加了30多人。

在保障孩子们正常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李平和张雨利用午休和社团活动课的时间,教孩子们合唱技巧、乐器演奏等音乐相关知识。

孩子们喜欢流行歌曲,有些歌李平和张雨会重新填词,内容与爱国、爱家乡、拼搏等相关,更适合孩子。伴随着学生们的传唱,这些歌词都被孩子们牢牢记在心间。

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窗

音乐班给喜欢唱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窗,孩子们的变化肉眼可见。

11岁的小雨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一直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她说:“我其实特别喜欢音乐,一开始我有点不敢开口,我鼓起勇气敲开了音乐班的门。在班里,我交到了很多爱唱歌的朋友,因为演唱励志歌曲,我也更加热爱学习了。”

14岁的小悦悦说:“仿佛是一场梦,觉得自己从一个村里娃变成了爱唱歌公主。”而三年级的萱萱从进班以来就是音乐班的开心果,她本就开朗的性格,也感染了更多的哥哥姐姐。

△前排中间的女孩为萱萱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唱得更好,李平非常欣慰。很快,他又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让声音飞出去”,把孩子们最动听的歌声记录下来。

于是,李平在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起名“村里的孩儿”,还给音乐班做了一个标识,由大写的字母C和一只小鸟组成,寓意是村子里的孩子们能够像小鸟一样展翅飞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2019年4月,李平发布了孩子们唱歌的第一条短视频。让他没想到的是,视频竟有几十万次的播放量,这让李平更有信心了。他与张老师改编了40余首流行歌曲,并把记录孩子们学习音乐和歌唱点滴的视频上传到视频平台。

改编后的歌词不仅充满正能量,还融入不少“家乡元素”,使这些爱唱歌的村里娃俨然成了家乡的“小小代言人”。有外地网友听到歌曲后留言:“因为一群孩子,认识一座城。”

伴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也在增多:参加安达市春晚,去省会哈尔滨录制电视节目,在首都北京登上总台的舞台……

李平骄傲地告诉记者:“孩子们视野更开阔了,从北京回来后,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阳光了。”

△“村里的孩儿”音乐班部分成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留影。

社会各界力量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们的喜爱与支持,有音乐人给孩子们写歌,有基金会给音乐班捐建音乐教室,有企业给孩子们添置乐器文具……

如今,“村里的孩儿”音乐班已经成立5年多了。今年5月,李平、张雨发起“村里的孩儿·蒲公英计划”,希望“村里的孩儿”所蕴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如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乡村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除了“村里的孩儿”,这个村里的孩子也有专属音乐班——

越来越多孩子因音乐而改变

在一所所乡村学校里

因音乐而悄然改变的孩子越来越多

“大山里的音乐课堂”

作为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

首批100个典型项目之一

累计在贵州省42个县

240余所乡村学校开展

受益乡村儿童超过12万名

接触乐器的孩子曾经寥寥无几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

詹瑶以乡村夏令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

从上海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

团队在走访中发现

在村小地区10000名孩子中

只有7个人能够学习有乐器音乐课

而乡镇中心校有音乐专业背景的音乐老师

比例高达98.3%

但是能够接触乐器学习的学生不足3%

于是,詹瑶和团队决定开展

以音乐为主

舞蹈、美术等课程为辅的夏令营支教课

公益项目悄然而生

基于对西南地区数百所乡村学校的

音乐课和乐器普及度调研

在2018年

《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

悄然而生

詹瑶和团队希望以

“音乐陪伴乡村儿童快乐成长”为使命

让每一个乡村儿童

拥有公平音乐教育的权利

谈及音乐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项目负责人詹瑶说:

“音乐能让他们在成长中

发觉快乐、感知快乐

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

点亮乡村孩子的“艺术梦”

詹瑶和团队一起设计出了

“六位一体”的项目模式

通过为乡村学校改造音乐空间

让孩子们有一间

属于自己的有乐器的音乐教室

持续研发相关课程和为音乐老师持续赋能

让那些音乐基础较薄弱的乡村孩子

可以上适合他们的音乐课

开展了校园音乐活动和音乐嘉年华

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树立自信

此外,团队还联合了当地力量

打造县域行动网络

希望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形式

推动乡村孩子音乐学习

音乐课堂

绝不仅仅是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教学

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

音乐课堂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让乡村儿童被鼓励走出校园和社会

进行互动与表达

音乐的作用超出想象

詹瑶一次回访时看到

孩子们学手鼓的兴致都很高

很多孩子激动地说

“可以交到不同年级的朋友”

“特别感谢老师教自己学会了打手鼓”

还有个之前夏令营活动中

很羞涩的小女孩

拍合影叫她都不愿意过来

有个支教女老师对她很好

她就跟着这位老师学古筝

后来,在学校、镇上的文艺汇演中

小女孩开始上台表演的机会多了

再见到她时

孩子开朗了很多

詹瑶说:

“没想到学打手鼓

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变化”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

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对孩子们成长所起到的作用,

很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

让孩子享有美育的机会

乡村儿童教育问题

不仅关系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也关系着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

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

保障他们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

詹瑶倡导全球青年们

能够共同推动美育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

都享有接触和学习美育的权利和机会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光明网、共青团中央微信号)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 第934期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