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散远单位练兵备战?-中工军事-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头条

如何加强小散远单位练兵备战?

2020-10-30 08:45:11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原标题 如何加强小散远单位练兵备战?“小散远”,其实一点都不远

       作者:张少波 雎心阳 徐弘源 张能华 责任编辑:刘秋丽

  已经上墙的训练计划,为啥不落实?

  3年前,某信息通信旅组建不久,时任作训科科长贺群到一营二连三班检查训练情况时发现——

  明明公示栏里训练计划表上规定的是光缆抢修课目,训练场上却空无一人。

  问及原因,班长一肚子苦水:班里共有4人,现在1人休假,1人巡线,1人机房值勤,还有1人正做饭,训练计划根本没法落实。

  “像我们这种小散远单位,能不能训全、训实,心里真没底。”贺群在检查中发现,不只是三班,其他点位的训练情况也差不多。

  小散远单位任务特殊、岗位多样、人员分散,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在抓训练落实上存在很多困难——

  单位虽小,但任务不轻。该旅很多点位以班、排为单位分散部署,虽然级别不高,但都是某区域范围内的重要通信节点。

  人员虽少,但要素不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旅有近百个点位,各点位兵少,但专业要素却不少。有的一个班不到10个人,却分为5个不同专业。

  考核虽易,但评比很难。各点位人员、装备、任务情况不尽相同,如何实现精准化评比,是各小散远单位面临的共性难题。

  小散远单位大多远离机关、人少事杂,客观上来说,部队管理难度较大。很多时候,小散远单位的管理问题更受关注。一些人认为,只要管住人、不出事就是最高标准。这也致使他们的训练水平长期在低层次徘徊,制约了部队体系作战能力提升。

  如何加强小散远单位练兵备战,把“小”的联起来、“散”的聚起来、“远”的带起来?这个旅就加强小散远单位练兵备战这一课题进行了有效且扎实的探索。

  体系思维:在这里生根发芽

  ——某信息通信旅加强小散远单位练兵备战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少波 雎心阳 徐弘源 特约记者 张能华

  

  某信息通信旅组织实战训练。 雎心阳摄

  先抓什么、主抓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更是一道主观题

  “我们竟然‘落选’了!”

  看到全旅智能化机房改造名单,某信息通信旅三营一连连长夏涛心里很失落。

  夏涛所在连队是该旅的窗口单位,也是以往全旅建设的重点“照顾对象”。这次,智能化机房改造的名额却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四营三连“抢走”了!

  “有粉要往脸上擦。”一连意外“落选”,夏涛心里很想不通:智能化机房改造,是今年全旅抓战备值勤的大事,这怎么能少得了我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个月后,夏涛又听说,旅里刚到的一批新型通信装备,优先配备给了“资历尚浅”的四营机动通信连。

  “上一次照顾偏远连队,我还能理解。这次,我就想不通了!‘标准’究竟是什么?”夏涛找到网络运维科科长张巍文,想问个明白。

  “建强战斗力体系就是标准——四营三连虽然偏远,却地处部队演训重地,常年担负重要保障任务;机动通信连虽然组建不久,却是旅里最急用、最薄弱的力量。”张科长的解释让夏涛听得明明白白。

  “标准”是什么?这也是该旅组建之初一直困扰旅长朱海的问题。

  客观题好答,主观题难做。小散远“链”成一体后,该怎么把每一块链条锻造得更强?先抓什么?主抓什么……盯着全旅的点位部署图,朱海不停问自己。

  图上,两个点位的“缩放”给了朱海启示——一营一连十四班,整编前是一个连,现在缩编为4人;而六营三连,之前只是一个班,现在扩编成一个连。

  变化的考量,从何而来?体系思维!

  作为一支在改革中诞生的新型作战力量,该旅党委一班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存在正是填补了部队体系力量的空白。

  标定了原点,参考系就好画。他们以联合作战体系贡献率为标准,以解决突出短板弱项为抓手,充分考虑力量部署、装备发展、资源配置等条件因素,一切资源向备战急需、打仗急用、部队急盼的事上倾斜,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

  该旅一营担负保障某区域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任务,是对上通联上级联指、对下通联任务部队的“信息枢纽”。去年以来,旅机关把握“谁离战场近,先把谁建强”的总体原则,将装备、人才等资源向他们倾斜,一营各项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骨干人才和先进装备都先紧着给我们,我们的保障能力提升了,还能辐射周边台站,指导他们业务。”谈到营里的新变化,一营营长刘松感触很深。

  近日,该旅四营通信枢纽站同时接到两个单位的通信保障需求:一个是正在执行演训任务的基层部队,另一个则是大单位的机关部门。然而,现有条件不允许枢纽站同时为他们提供保障。

  如何处置?按照以往惯例,应该优先保障级别高的机关单位。但这次,他们选择了前者。

  看似出人意料,实则顺理成章:“战时谁的作用更大,就优先保障谁;谁离战场更近,就优先加强谁。”该旅战备值勤工作规定:保障部队分为不同等级,优先保障指挥打仗的、离战场近的,让人员力量和通信资源向战场倾斜。

  从“一杆枪”到“一张网”,让“战斗力1+1>2”

  没有同场训练的大场面,不闻杀声震天的响声……近日,记者走进该旅二营一连一排采访,没有见到以往那样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

  “排里只有10个人,却有4个专业要素,所以训练不能吃‘大锅饭’,得开‘小灶’。”该营营长孙鑫说。

  怎么“吃小灶”?营长孙鑫指着模拟机房里三三两两的官兵说:“你看,这是传输专业训练区、那是光缆专业训练区……专业不同,训练课目也不同。”

  走进光缆专业训练区,记者看到上士杨海峰与上等兵王万立虽专业相同,但训练内容并不同。“我们各练各的短板,这样训起来更有针对性。”杨海峰对记者说。

  为啥要这样组训?营长孙鑫介绍说,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构成体系的任何一个单元、一个节点、一个课目不过硬,在战场上都可能成为导致战斗失败的“马蹄钉”。

  强体系,必须先强要素。要素练强了,又该如何实现攥指成拳?

  一阵急促的警铃声响起,官兵们闻令而动,随着一条条信息流传入终端,迅速构设起集视频、传真、网络通信于一体的全要素指挥网系。

  “各专业协同不够紧密”“与友邻台站沟通不够及时”……演练结束,排长陈锦东现场组织大家演练复盘。记者仔细聆听后发现,这次演练并非来自上级指令,而是“自己练自己”。“类似这样的编组演练,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搞!”陈锦东说。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还有来自其他连队的几名士兵。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为了真正实现体系练兵,该旅将班排连营等基层分队融合起来练,在训练内容上,既突出基于岗位的能力升级训练,也重视基于能力的行动模块化训练,内容更加贴近实战,标准更加具体量化。

  “每一个要素,不只是多出来的‘手’,更像是多出来的‘脑袋’。”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关注的是单个专业要素“一杆枪”的保障能力,现在更关注多要素联成“一张网”的支撑水平,为的是真正实现“战斗力1+1>2”的战场效能。

  记者还了解到,为把小散远单位更好地嵌入作战体系,他们研究构建《战斗力体系建设方案》,使各个战斗力构成要素攥指成拳,逐步实现从“点对点”到“网对网”的训练转型。

  以前,比武都是单个课目比拼;现在,则是信息节点开设较量。以前,战备演练大多成建制组织;现在,按体系拉动。以前,首长机关主要是练业务基础、战术作业;现在,则更强化指挥编组训练,重点组织远距离信息系统构建演练。

  “训练体系化,就是把‘缺什么训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补差式训练,变为环环相扣、整体提升的体系训练。”现在,体系思维已经在该旅每名官兵心中生根发芽。

  先定尺子,再量长短,让“标”和“准”都符合战场规则

  看到自己再次名列考评组成员,网络运维科参谋石国宏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忐忑了。

  近日,石国宏拿到旅年终考核方案后,不禁想起了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旅队刚组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评比中,两个连队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服谁。

  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尴尬?

  事出有因:其中一个连,各专业都很突出,但新增的网络安防专业还没有形成战斗力,有明显短板;另一个连虽然没有冒尖的专业,但各专业要素齐头并进,没有弱项。

  还有一次,考核评分公示后,三营营长贺群当即对评价标准提出异议。他向考核组举了个例子——

  三营一连七班维护线路近200公里,而同一连队的八班只维护15公里线路。如果七班维护线路发生阻断次数多,得分就比八班低,那太不公平了!

  线路长、任务重,反而更容易被扣分,显然不合理。

  先定尺子,再量长短。旅机关认识到,他们手中的指挥棒向哪里指,部队训练就会向哪里发力。

  “我们旅小散远点位多,每个点位都有不同的矛盾困难。大家之所以对考评结果不服气,说到底还是因为缺少个性化的评价标准。”面对问题,该旅领导找来牵头负责的作训科科长谭星面授机宜:拿出“共性+个性”的“复合标准”,让“标”和“准”都符合战场规则。

  他们采取解剖“麻雀”的办法,把千头万绪的工作一项项理出来,让业务科室各自认领,确立标准、实现量化,同时根据每项工作的重要程度确定评分权重。

  实践中,该旅也认识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仅仅是评判小散远单位军事训练水平的“目”。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个通信节点都融入作战体系来评价,将衡量军事训练水平的“纲”立起来。

  去年年终考评,专业单一的一营卫星站,由于在参加重大演训活动中体系作用发挥明显,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而训练考核成绩拔尖的三营三连,与这一殊荣失之交臂。

  “评判小散远单位的战斗力水平,既要看其本身的作战性能发挥如何,更要放到体系作战这一大环境中来考量。”该旅将“体系作用发挥怎么样”作为考评硬杠杠,推动训练考核从“考单元”向“考整体”、“考单骑”向“考团队”转变。

  小散远单位,到底有多远?记者不禁感慨:“小散远”,其实一点都不远,只要主动进入战场体系就不会远。相反,如果远离战场,游离于体系作战之外,那才是真的远。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记者采访时,深深感到战斗力体系建设中这种“和我有关”、主动把自己摆进去的使命感。

  显然,他们已经找到了属于他们的“远方”。

  “训”的过程就是研究“战”的过程

  ■钟定航

  习主席强调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

  今天的军事斗争准备,服务明天的战争。当前,一些部队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深不下去,深层次原因还是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缺乏深刻认知。如果未来“与谁打、在哪打仗、打什么仗”摸不准、搞不清、研不透,军事斗争准备就没有“施工图”。唯有把未来信息化战场作为标定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把战场需求作为准备的原动力,才能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走深走实,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战场是牵引军事斗争准备的风向标。导向聚焦哪里、指向哪里,资源就会投向哪里,力量就会用到哪里,成果就会出在哪里。

  要强化战斗队思想,各项工作和建设、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都要聚焦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实效性,既要注重应对当前紧迫威胁,也要注重瞄准未来战争下好先手棋,以争取中长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主动权。要优先满足军事斗争准备急需,将建设资源投向投量向突出问题、关键环节、短板弱项聚焦,进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军事训练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进入“新体制时间”后,不少单位经历了编制调整、装备更新、人员重组,而练兵模式创新却没能及时跟上。有的单位仍摆脱不了“一线平推、步步为营”的老套路和“短兵相接、以量取胜”的老招数;有的仍未破除“自成体系”的思维惯性,开展联合训练“形联神不联”,训练质效在低层次徘徊。

  某种意义上,没有把“战”研透的“练”都值得怀疑。推进练兵模式的“二次创新”,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练兵模式,既是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更是破解新时代练兵难题、推动实战化训练深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

  在以战领训的练兵实践中,设计“训”的过程就是研究“战”的过程。要主动在军事训练领域来一场自我革命,深入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难题,加速推进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建设,真正让军事训练成为和平时期部队最经常、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实践活动。

  今天,像打仗一样训练;明天,像训练一样打仗。我们既要坚持按纲训练打基础、强素质,把每一个单兵都训合格、每一型装备都训到位、每一类作战要素都训扎实,更要按战训练成体系强能力,推进训练向体系对抗、联合对抗、自主对抗拓展,推动我军从“浅联”向“深联”、从“形联”到“神联”跨越,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不断加强。

  

编辑:徐林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2020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