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在二战中的互助与合作-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时政

中苏在二战中的互助与合作

左凤荣
2020-09-07 14:18:30  来源: 学习时报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5周年,这一胜利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团结奋战的结果。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和苏联分别是抗击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牺牲最大的两个国家。中苏作为两大邻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相互支持,对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中苏交恶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1927年4月,蒋介石改变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从其反共的立场出发处理与苏联的关系,12月,南京政府单方面宣布与苏联断交。1929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张学良试图用武力强行收回中东铁路,招来苏联大军越过中苏边界向中国东北发动进攻。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死伤惨重。这让日本人看到了东北军的弱点,认为有可乘之机,两年后便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苏交恶,让日本看到了中国的孤立,这也是日本人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重要外部因素。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也威胁到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斯大林深知中国战场的价值,希望中国在抵抗日本方面有所作为。1935年后,面对日本向华北的不断扩张,中国加大了对苏外交的力度,实行“联苏御日”的方针。蒋介石特别希望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但斯大林担心中国无力抵抗日本的全面进攻,坚持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表示愿意在签订这一条约后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明显指向苏联。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上海保卫战打响。8月2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确定了苏联援华抗日的政治基础。此后,苏联开始积极援助中国。

  苏联是抗日战争初期援助中国最多的国家

  在日本侵华开始之时,欧洲列强还沉浸在一战后的和平气氛之中,英法奉行的是绥靖政策。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也影响了英国和美国的利益,但英国自顾不暇,对日本步步退让,美国则深陷孤立主义,采取的是不干涉政策。中国所能求助的也只有苏联,因为日本是两国的共同威胁,如果中国失败,也将影响苏联的安全。为了帮助国力虚弱的中国政府坚持抗战,苏联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援,包括提供贷款、武器,还派出军事顾问和飞行员参战。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刻,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苏联向中国提供的第一批飞机和军火物资陆续运到中国,主要有军用飞机297架、各式火炮290门、坦克82辆、汽车400辆及各类零配件和大量枪支弹药。苏联提供的飞机、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都是苏联所能提供的最好装备。当时苏联援华军火的绝大部分是利用苏联对华信用借款支付的。苏联总共对华提供了三笔信用借款,总额为2.5亿美元。苏联所提供的贷款利息低,年利仅为3%,还款时间长,为5至10年,以实物为还款方式,中国以苏联所需之物品与原料偿还。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信用借款停止,中国实际使用苏联信用借款约为1.73亿美元。中国利用苏联信用借款购买了飞机等军火,这些物资大大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中国除了从苏联得到贷款和武器装备外,还得到了大量的人员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在华服务的苏联人总数约5000人(含志愿飞行人员),其中200多人为中国人民的自由独立献出了生命。

  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渡过抗战初期的难关极其重要。当时中国得到的外援很少,苏联的援助无异于雪中送炭。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用于作战的飞机只有300架,至1937年11月底中国空军仅存作战飞机30架左右,丧失了空中作战能力。1937年10月22日,第一批苏联飞机飞抵中国,随同一起来华的还有苏联空军志愿队,共计254人。苏联空军志愿队投入了保卫南京的战斗,击落日军10余架轰炸机,并击沉了日军一艘巡洋舰及2艘运输船。此后,苏联空军志愿队在中国多地多次执行空中作战任务,给日军以重大打击。苏联教官为中国培训了1000多名飞行员和80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帮助中国重建了空军。从1938年6月起,应中国政府的请求,苏联向中国先后派遣了四任军事总顾问,帮助训练中国军队和参与重大战役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空军、炮兵与坦克兵等技术兵种中,苏联顾问和教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941年2月斯大林派崔可夫来华担任驻华武官和军事总顾问,并向中方运交了250架轰炸机和驱逐机,300门大炮和500辆汽车。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苏联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抗议,不久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逐渐停止了对华援助。1942年2月,苏联顾问崔可夫奉召回国,苏联援华抗日告一段落。

  中苏合作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大国都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坚持抗战,也是对苏联卫国战争的支持。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不断敦促日本进攻苏联的远东,而日本始终未能向处于极端困境中的苏联发动进攻。正如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所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据统计,中国战场牵制的日本陆军在1939年占其总兵力的83%,1940年为78%,1941年为70%。正是由于中国人民顽强奋战,拖住了日军,使日军不能满足德国的要求,无法北进配合德国攻击苏联,德日法西斯形不成合力,苏联消除了两线作战之忧。

  苏德战争结束后,苏联准备出兵中国东北。8月初,先由在苏联受训的东北抗联(正式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步兵第88旅)派出数十名人员担任空降先遣组,空降到东北后,在中国境内抗联游击队的配合下伪装潜入虎头要塞,突袭炸毁了日军在要塞内针对苏联设置的巨型大炮,为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开辟了道路。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60万大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越过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关东军号称是日本的“皇军之花”,虽然此时的实力已大不如前,精干力量被调到了太平洋战场,但他们属于死硬派,在天皇宣布投降后仍负隅顽抗,直到8月22日才停止抵抗。苏联红军以伤亡3.2万人的代价,共毙伤日军9.1万人,俘虏59.4万多人,解放了被日军侵占14年的中国东北。苏联的出兵,对于加速日本侵略者的灭亡起了重要作用。

  苏联出兵打击日本法西斯,也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支持与配合。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7道命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华南部队对日、伪军发起全面大反攻,配合盟军作战。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接到命令,立即兵分3路向东北、热河挺进,积极配合苏军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一场战争。中苏两国是那场战争中损失最大的两个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记忆自然会与别的国家不一样。中苏也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侵害的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偿,扩大了领土面积,改善了地缘环境;中国虽然收回了被日本占领的领土,但也失去了一些其他权益。我们今天来回顾这段历史,为的是认识到现实中的中俄两国既要维护本国利益,也要照顾对方的利益,互利才会共赢。总之,中苏两国人民合作抗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