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活”一家人的旧卡车,被改造成艺术作品引发广泛共鸣(引题)
父亲的旧运煤车“开进”央美毕业展(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宇
阅读提示
在今年6月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上,一件由旧卡车改造而成的作品吸引众多目光。这辆车原本是创作者父亲驾驶的运煤车,曾是全家人的主要生计来源。基于此创作的艺术作品则通过巧妙构思,诠释了煤矿工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以劳动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受到各方关注,引发共鸣。
一辆橙色外皮的旧卡车停立在灰黑色的地面上,由车斗改造的蓝色泳池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粼光,头戴黄色安全帽、脸上黢黑的煤矿工人在其中嬉笑玩水,露出白花花的肚子……这段充满反差感的画面,被做成视频在今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上播放,而视频中的卡车装置则从山西阳泉运到了北京的毕业展现场,被观众视为行为艺术表达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辆宽2.4米、长7米、高2.1米的旧卡车,属于作品创作者李晴的父亲李建堂。在阳泉,李建堂曾用它运过煤、拉过水,如今它成了女儿的毕业设计作品。李晴说:“它的名字是《被黑簇拥着的蓝》,‘黑’是煤炭的黑,‘蓝’是建立在‘黑’上的美好明天。”
“你就是靠它读的大学”
“你就是靠它读的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李晴,在大四寒假和父亲闲聊时,偶然获得了关于毕业设计的灵感。
2000年,李晴出生在阳泉牵牛镇村,这是一个拥有小型煤矿的村落。同年,父亲李建堂买下了一辆二手卡车,在靠煤吃饭的村子里,父亲也依靠运煤拉水来维持生计。
李晴记忆里的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她还有两个姐姐,全家人的开销都落在父亲肩上。运煤时间长了,父亲的衣服总是脏脏的。“洗爸爸衣服的水总是黑的,有时倒掉黑水,盆里还会剩下黑泥。”李晴说。
2015年,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也考虑到安全因素,村里的煤矿被陆续关停,李建堂因此不再运煤,改为给村里的小学和村民家里拉水,同样还是靠这辆卡车。
“当时眼睛就有点酸酸的。”李晴告诉记者,她望着那辆破旧的卡车,想到这些年父亲的确就是靠着这辆车,日复一日地赚钱补贴家用,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滋味。“实验艺术专业经常会利用现成品去做艺术装置,这辆车无疑是一个好选择。”李晴说。
大学期间,李晴也曾进入真正的矿井进行社会调研,有一幕场景让她印象深刻:在煤矿工人必经道路的两侧,工人们的全家福组成了长长的照片墙,在黑暗的地下矿井中,照片上的笑脸仿佛是来自家人的安全嘱托。“这个群体本就是值得关注的!”李晴说。
和父亲一起完成卡车改造
“一方面,这辆卡车后来主要是用来拉水的;另一方面,水和煤,除了具有鲜明的视觉对比外,每块商品煤也需要经过洗煤程序,才能被真正使用。所以,我最终选择将卡车车斗改造成一个游泳池。”敲定设计思路后,李晴和父亲说起了自己的计划。
刚开始,父亲对卡车改造的反应是“胡闹”,李晴只得和他说“你不让我改,我就没法毕业”。最终,父亲也加入了这次毕业设计。从选铁板、到贴每一块瓷砖、再到设计如何向泳池注水,父女俩齐心协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改造。
李晴记得,在改造接近结束时,有些路过的村民会好奇地询问他们在干什么,父亲虽然也难以解释清楚,但会很自豪地说:“这车是要去北京的!”
“我父母其实对实验艺术专业完全不了解,这次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能通过我的作品,更直观地理解这四年我在学什么。”李晴说,这是她创作过程中的小小私心。然而令她意外的是,以自己父亲为创作基点的作品引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我是靠一头奶牛读完大学的,当年不懂父母的辛劳,年龄越大越感谢他们。现在的我看过更大的世界,依旧感恩父母,感恩生活和家里那头奶牛。”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李晴深受触动,“能和大家同频共振,这可能就是我作品的价值吧。”
静态的卡车只是艺术装置呈现,人和旧卡车的互动才能完成更多的意象表达。在毕业设计作品展现场,煤炭工人在池中戏水的视频在一旁滚动播放,观众则被邀请进入车斗泳池里体验。在线上线下观众的反馈中,这场具有互动体验的作品展示,关注到了普通劳动者尤其是煤矿工人题材,被认为是行为艺术表达的一次大胆尝试。
打破煤矿工人刻板印象
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青青认为,李晴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情温度和社会关怀。“作品直白而亲切,能从中感受到万千工人群体在新时代变迁下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面貌。”陈青青说。
在创作之初,李晴曾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有过动摇,然而工友们在泳池互动中自然流露出的幽默乐观等个人特质,让她有了别样的思考:煤矿工人就一定要苦哈哈的吗?
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社会性工作室主任章燕紫看来,过去煤矿工人的形象总是黝黑且沾满煤渣,但这件作品打破了刻板印象。章燕紫说:“作品巧妙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它有强烈的人情味,另一方面也有积极乐观的部分。”
“这辆旧卡车的功能转变恰恰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变化,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历史感。”李晴的指导老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讲师贾蕴博说。
近年来,以劳动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在陈青青看来,好的工人题材创作一定来源于现实,未来的艺术创作要加强社会调研,关注劳动群体和其劳动状态、劳动环境的变化。
“面对工人群体,需要聆听他们内心真正的声音,多角度立体式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陈青青说,如果可以将工人题材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讨论,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会令艺术作品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