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
原标题:打破大山的阻隔,就是打开了幸福之门
陈华
朋友圈里有一种“晒幸福”叫“晒”故乡,节假日期间尤为多见。照片中,有人“晒”和年迈的父母一起整理菜园、打扫庭院;有人“晒”带着家人一起下河捕鱼捉虾;有人“晒”乡野的采摘;还有人“晒”童年的旧居……
这年头,如果没个深山里的亲戚,似乎都不敢说自己时尚了。那曾经不愿提及的“穷亲戚”,那些略带“土味”的乡村生活,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浓郁的乡愁?
或许乡愁原本就藏在很多人心底,只是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加速了这种情结的浮现罢了。
去很多曾被大山阻隔的村庄采访之后,我隐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路修得好的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都盖得漂亮;凡是村容村貌整洁、烟火气十足的山村,路都修得通达顺畅。
这话听起来有点互证的诡辩,却是事实。
大山里的人,缺的不是资源,而是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联系。一旦交通通畅了,大山的阻隔被打破了,幸福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有个山村里的朋友向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外面打工,并且在城里安了家。孩子们孝顺,准备把老两口也接到城里去。老两口舍不得山里的家,一直在犹豫。这几年随着家乡的路越修越好,两个孩子发现了商机——可以通过电商把家乡的“山货”卖出去,于是干脆返回村子当起了“现代山民”。孩子们说,以前就算想在家乡盖一幢房子,也找不到能够把建材运上山的车子。现在路通了,山村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对世代扎根山村的村民来说,什么是幸福?或许就是守在“自家的草窝”里也能搭上科技发达、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便车,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
与外部世界连接有两个基本通道,一个是线上的互联网,还有一个是线下的公路。两个都很重要,但如果说让人和物能够在山里山外自由出入,线下渠道或许更胜一筹。山区不比平原,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如果没有连通外面世界的公路,有些村民一辈子的生活半径可能都没跨过眼前的山梁。如今,一条路改变一群人生活的故事已屡见不鲜,比如,穿行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里的公益“慢火车”,开行在秦巴山区的“小慢车”。
在我生活的安徽省,公路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曾经,一位省直机关的老同志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从合肥去安徽南端的黄山出差,坐大巴车单程就要花去大半天时间,如今,上午去黄山出差,下午便能赶回合肥——来来回回像飞一样。
经济发展讲究区位优势,可有时区位就在那里,至于是优势还是劣势,关键要看交通发展得怎么样。因为有路,“山里的土货”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好风景可以变为“好钱景”,大山再也不是那个与外界少有联系的地方……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发展理念早已是共识。全国上下,诸多地方都因公路的开通而有了更快更好的发展,人们也因此获得了更美好、便捷、舒适的生活。然而,这一理念当初被接受和践行却历经了一番波折和考验——上世纪80年代,当安徽决定要修一条连接邻近省会城市南京的高速公路时,有人质疑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修高速公路的必要性,有人怀疑高速公路修好后没有车辆行驶怎么办。如今,这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继去年实现“高速县县通”之后,安徽又提出“高速县城通”的新目标,即让全省所有县城区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可以预见,在修路致富的理念指引下,人民幸福生活的大门还将继续变宽。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