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那些闪光的人和事是大学最好的门面 - 社评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社评】那些闪光的人和事是大学最好的门面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7-07 07:03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那些闪光的人和事是大学最好的门面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一所真正优秀的大学,不仅应当肩负起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使命,更要努力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长为保有开放心态、具有世界眼光、拥有时代担当的国民。

  “欢迎报考云南农业大学,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近日,云南农大学生丁习功在农机轰鸣的田埂上拍摄的一则宣传母校的视频意外走红,被网友调侃为“招生减章”;南京理工大学研二学生李天意也火了,拿雨伞当教具、用面包作案例,他讲授的高等数学课程视频吸引数十万人在线学习,不少网友称他为学校“招生代言人”,该校招生办顺势留言“你是招生办的,实锤了”。

  两名学生无心插柳之举,在恰当的时点为学校扬了名——丁同学直言拍摄初衷只想记录多彩的校园生活,带大家了解真实“学农人”的日常;李同学早在大二时就成为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中心的一名学业指导者,已连续4年为本科生开设高数讲座。没有刻意设计,两位学子以偶然的方式令所在高校瞬间出圈,这一现象引人思考:打造良好的大学形象究竟靠什么?

  最核心的,当然要靠科研、教学等硬实力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它包括但不限于一所大学的专业和综合排名、师资规模与构成、学术动态及成果、招生和就业情况、学校管理水平等。在可量化的指标外,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则是打造大学形象的无形力量。

  大学从来就不单是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场所,它更是价值理念的高地、人文精神的灯塔。诞生于战火中的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传奇,不仅在于有大师和精英汇聚,更得益于其民主管理理念和提倡通才教育、学术自由的教学风气,以及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以救国、治国、富国目标引领学生心怀家国天下,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教育理念。今天,许多大学在探寻先进办学理念、坚守人文传统的路上不断求索,无论是各有特色的校训、校歌,还是金句刷屏的校长毕业致辞等,都标识着各所大学的独特气质与风范。

  此外,一所大学给外界留下美好印象的,往往是发生在师生身上那些闪光的人和事,它可以是一次精彩的在线讲座、一次暖心调皮的官微回应、一场精彩的艺术展演、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甚至是一次街边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可以说,从身在校园的师生到毕业多年、千里之外的校友,都可能参与到大学形象的构建中。这些闪光的人物与故事,一次次有意无意地塑造着一所大学的外在形象,打造着一所大学的公众口碑,它们往往是大学最好的门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近百年来,大学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对大学而言,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当下,走出重物轻人的误区,避免一味追求外在标签和量化指标,在教育人、引导人、影响人上下更大功夫,正在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及高校发展趋势。

  有学者总结,大学建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样板的打造活动。这种文化建设绝非朝夕之事,而是根据办学的性质目标、历史文化积淀、师生共同信念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期积淀而来。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大学之于国家、民族、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十分重要。一所真正优秀的大学,不仅应当肩负起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使命,更要努力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长为保有开放心态、具有世界眼光、拥有时代担当的国民。

  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沉下心来筑牢专业根基,以百年树人之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跟风、不跑偏,用自身的硬核实力说话,期待更多高水准的知名高校在大江南北尽快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