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约定义务可评见义勇为有破冰意义-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聚焦】约定义务可评见义勇为有破冰意义

张淳艺
2020-06-03 07:21:1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新闻——

  近日,广东广州出台的《广州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办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申请或举荐时限、保障、奖励都作了详细规定,其中明确见义勇为的奖励标准为1万元到100万元,事迹特别突出、影响特别巨大的,还会酌情增加抚恤慰问奖金。办法同时规定,保安员、辅警等负有约定义务的人员也纳入见义勇为奖励范畴。

  多年以来,“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是许多地方认定见义勇为的先决条件。将前两项排除在外,社会观点比较统一,但对于负有约定义务的人员能否认定见义勇为,一直争议不断。一些人认为,约定的义务只要不违法即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履行约定义务天经地义,与见义勇为无关。

  事实上,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有本质区别。法定义务是指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具有强制性,当事人必须履行,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 比如,人民警察法就规定了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将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约定义务则是当事人双方根据合意而产生的,不履行约定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但并不具有强制性。

  打个比方,同样是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警察不挺身而出,可能将被追责,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而换做保安、治安联防员等群体,其并不具有法定职责或法定义务,哪怕是“临阵退缩”可能只会丢饭碗。反之,如果后者积极抢险救人或者与行凶之人搏斗,他们的崇高行为则应该受到褒奖。

  广州此次将负有约定义务的人员也纳入见义勇为奖励范畴,某种角度上也是一种纠偏。既然约定义务不具有强制性,就更应该在道德层面加以引导。这既能激励更多人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又能推动相关从业者忠于职守,履行约定义务,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

  应该注意的是,目前认定见义勇为尚缺乏统一规定,各省市自行制定办法,难免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同样的行为,在广州可以认定为见义勇为,而在其他一些地方或许就不行。这样的尴尬局面应该尽快改变。

  2017年3月,公安部曾就《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至今未见下文。在为广州出台见义勇为新规点赞的同时,人们更期待有关部门加快立法步伐,统一规范和标准,确保见义勇为认定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