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应更多向工人题材与工人形象倾斜-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文学创作应更多向工人题材与工人形象倾斜

张刃
2020-01-03 13:21:27  来源:中工网—《劳动午报》

  工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人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人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工人生活,塑造工人形象,应该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两位二七机车厂的工人创作出版了一本小说《长辛店》,向读者展示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开端的红色岁月,和“二七人”扛起振兴中国工业大旗的铿锵年代。《劳动午报》称赞“小说讲述了工人故事、工厂故事和工会故事,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写活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情节。”小说作者讲述了他们的创作心路和过程,使读者得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也触发了一些思考。

  文学作品中鲜见工厂生活、工人形象,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宫闱“秘闻”、奇葩“大侠”、都市丽人却触目可及。有识者多有批评,但未见明显改观。为什么?坦白说,无非是后者有市场,有钱赚,而工人题材“不吃香”,无利可图,很少有人为之投入精力。

  曾几何时,作为领导阶级,工厂生活、工人形象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只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劳动关系调整,工人题材才被冷落。小说《长辛店》的作者说,“虽然二七已经不是原来的二七了,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想让读者在这本书里看到二七从未改变的精气神,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港湾。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篇小说,更能成为‘二七精神’的宣传册。”这话说得何等好!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量农民工加入工人队伍,使“工人”的概念由于“放大”而变得模糊了。但就狭义而言,还是指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产业工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随着国企的改制变得越来越少,非公企业的工人又很少进入作家视野,农民工形象则被划入“打工文学”之类,这又使工人的概念不仅模糊而且缩小了。凡此种种,都使得工人题材被文学创作边缘化。

  工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人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人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才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工人生活,塑造工人形象,应该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记录历史的角度看工人题材,这种创作也是必要的。《长辛店》的创作告诉我们,丢掉或忘记老一辈工人身上的精神与境界,会使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父辈、祖辈的选择与情感。这种断代与隔膜不仅是遗憾,而且可能付出代价。

  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需要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感受,没有激情,也创作不出成功的作品。小说《长辛店》的作者是二七子弟,不仅熟悉工厂、工人生活,而且有一份浓烈的感情和深深的眷恋。为了佐证这段历史,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很多老工人的口述历史。因此,这本书才引发了读者的反响和共鸣。

  值得称道的还有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人作家写工人自己的事儿,是骄傲;(出版这本书)是我们的荣耀。”为此不仅全部出资,而且主动配了插图,显示了工人自己的出版社的责任担当与积极作为。

  为了反映现实、繁荣文艺;为了记录历史,教育后人;为了继承、发展,希望把更多的工厂生活、工人形象请回文学创作中来。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