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城市名片④丨夏天,来“啤酒之都”感受时尚与乡愁 - 民生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啤酒产生的历史和衍生的文化早已融入青岛的城市肌理

闪亮的城市名片④丨夏天,来“啤酒之都”感受时尚与乡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7-06 06:10

【闪亮的城市名片④】

原标题:啤酒产生的历史和衍生的文化早已融入青岛的城市肌理(引题)

夏天,来“啤酒之都”感受时尚与乡愁(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阅读提示

啤酒,伴随着这座城市共同前行了120余个春秋,啤酒产生的历史和衍生的文化,及其带来的经济和品牌效应,早已融入青岛的城市肌理。

在山东省青岛市,伴随着气温的升高,不论是沿街的餐饮小店,还是农贸市场的简陋摊位,抑或是高档酒店的敞阔餐厅,无不摆上当日新鲜出厂的大桶扎啤。下班途中“打上”几斤,用塑料袋拎回家,再准备几味家庭小炒,成为大多数青岛人夏季消暑、缓解疲劳的特有方式。

啤酒,伴随着这座城市共同前行了120余个春秋,啤酒产生的历史和衍生的文化及其带来的经济和品牌效应,早已融入青岛的城市肌理。

与城市文化合辙押韵

青岛啤酒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话:“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是青岛人夏日生活的写照。

来到青岛,啤酒博物馆是游客们热衷打卡的文化景区之一。啤酒博物馆坐落在有着121年历史的青岛啤酒一厂的德式洋楼里,陈列于此与啤酒生产有着深刻渊源的老物件,讲述着这座城市与啤酒的百年缘分。

“中国不乏生产啤酒的城市,但能成为一道深刻又鲜亮的历史痕迹,并具有显著人文特征的当属青岛。”作为啤酒文化学者的林醒愚,对青岛与啤酒的历史关联颇有研究,谈及两者文化命运的交集,他用“合辙押韵”四字来形容。

1903年,好饮啤酒的德国人创办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斥巨资购买了全新的西门子酿酒设备,对品质有着极致要求的德国厂商耗时一年才酿出第一批啤酒,并在随后参加的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啤酒这个词最早流行于青岛,因为德国人管它叫beer,青岛人便将其音译为‘皮酒’‘脾酒’,后来就演变成了‘啤酒’。”林醒愚介绍,历经岁月,青岛啤酒完好地存续至今,120多年来从未断流,流淌的啤酒如同一道穿越历史的城市之河,年年岁岁浸润着这里。

啤酒里的烟火气

每年的5月到10月,是青岛烟火气最足的时候。走在街边小巷,随处可见手拎啤酒塑料袋的市民,沿街的酒馆里坐满了穿着汗衫短裤开怀畅饮的人,“喝一厂还是二厂?”“白叨叨,干了再说!”成为青岛人聚会的口头禅。

青岛人从不吝啬对于啤酒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啤酒与冰箱、彩电同属紧俏商品,需要凭票购买。“那时候能供给啤酒的数量有限,为了增加销售额,青岛的饭店形成了‘必须点菜才能购买啤酒’的行规。”林醒愚说,有些囊中羞涩的啤酒喜好者,会向认识的店主求情只卖一杯啤酒解馋,并站在街边一饮而尽,青岛人“站碗儿”的俗语由此而来。

青岛人也用自己的智慧,将啤酒物尽其用:啤酒入菜去腥增香,啤酒酵母制作面包,啤酒花则用来制作香皂,过期的啤酒可以用来洗头美容……如果说啤酒是青岛最大的乡愁,啤酒节就是这座城市最大的风土人情。创办于1991年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广受欢迎。

源自城市,也在反哺城市

青岛的历史造就了啤酒,啤酒也回馈着这座城市。早在1948年,青岛啤酒就开始大批量出口东南亚地区,发展到现在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出口总量第一的啤酒,青岛的城市形象也因此享誉海外。在美国,青岛啤酒的售价是3美元~4美元,是销量最多的亚洲啤酒。而在青岛啤酒海外销量最大的韩国,年轻人吃羊肉串、喝青岛啤酒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202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共同授予青岛市“中国啤酒之都”称号,成为国内首个且唯一的“中国啤酒之都”。

青岛的品牌效应和城市形象已经与啤酒紧密相融。比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成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每年都能吸引来自全球的20多个品牌、上千个品种的啤酒参节,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2003年开馆的青岛啤酒博物馆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酿酒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赖于啤酒的产业链条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形资产,从上游的原料麦芽生产、啤酒瓶、易拉罐、纸箱、商标、瓶盖等包装物生产供应,到啤酒生产,再到下游的仓储物流、经销商等要素,青岛已经形成啤酒生产、智慧物流和消费者体验为一体的全球最大最全的啤酒产业链集群,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到80%,为这座城市人才引进、解决就业、扶持中小微企业贡献着力量。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