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母持证上岗”背后的深意-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读懂“父母持证上岗”背后的深意

张玉胜
2020-05-28 06:46:14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据5月26日《新京报》报道,日前,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电视剧《都挺好》中有一段情节,苏明玉质问母亲:“我让你生我了吗?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为什么?”母亲的回答非常经典:“我们把你养这么大,有罪了是不是?”虽说是电视剧中的对话,折射出的却是普遍且严肃的家庭教育话题——你准备好当家长了吗?当好监护人真的与生俱来、无师自通吗?“合格父母上岗证”,如此建议背后的深意更在于启发人们思考,为人父母应该必备哪些“资质”。

  现实中,持证上岗是普遍的职业要求。比如,做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当会计要有会计从业证,开车必须考驾驶证等。要说无须培训、自动上岗且无下岗之虞的,好像就数结婚生子和为人父母最为天经地义。而家庭教育不足、“熊孩子”状况频出等,很大程度上都与父母有关。

  不是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屋檐就算有了家,不是只要生了孩子就成了合格家长,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更非生儿育女的全部价值。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延续发展的生力军。当步入婚姻殿堂组建家庭,就意味着双方应扛起“家庭”责任,升级为父母,更需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基于“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常理,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是所有父母或监护人的必修课。

  家庭环境和家长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效应。当下,不乏教子有方的家长,但有些家庭教育的短板也需引起警觉。比如,有的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忙等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抚慰与亲情陪伴;有的家长笃信“棍棒出孝子”,缺乏循循善诱和说理疏导;有的习惯于溺爱包办,强行替孩子做主,等等。

  “父母持证上岗”并非指向“能不能当父母”,更多的还是在表达提升父母家教素养、履行好监护责任的渴望与期盼。

  园丁更专业,花朵无疑更鲜艳、茁壮。同理,父母更合格、专业,孩子和家国的未来也更可期。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通过中国两会感受危难之际的信心和希望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两会的召开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在外媒看来,非常时期的中国两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传递的仍然是中国保稳定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是在危难之际愿做“及时雨”的大国担当。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