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清洁化”,长三角勇探“绿色之路”-中工财经-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财经

产经

能源结构转型走在前,但偏重现状不可忽视——

能源“清洁化”,长三角勇探“绿色之路”

2020-12-14 07:53:30  来源: 新华日报

  清洁低碳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大势所趋。长三角地区作为能源消费重点区域,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意义重大。11月27日至28日,长三角能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江苏如东举行,与会专家聚焦江苏及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共谋能源“清洁化”的路径与未来。

清洁减排,绿色能源发展多点开花

  “长三角是能源消费高地,也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排头兵’,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雷如此评价。目前长三角天然气市场规模已达593.5亿方,并以每年20%的速度较快增长。此外,长三角大型电力装备占全国总产量的1/3,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海上风机产量占全国的60%,并在全国率先建成特高压骨干电网结构,打造互联互通的能源基础设施。

  为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江苏在能源结构调整上表现突出。截至今年9月,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3276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24%。其中,风电累计装机1149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八,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省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许瑞林介绍,目前江苏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硅片、晶硅电池、晶硅组件等产量均占全国的40%以上,产品远销海外。“江苏的光伏产业链条长、品种全、覆盖面广,产品更向着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克服压力,度过能源转型“窗口期”

  “对于中国的能源消费体量来说,要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难度非常大。”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表示。

  而在长三角这片经济重地,能源结构偏重的现状仍不可忽视。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蒋旭东坦言,近年来安徽煤炭消费量持续上升,2011年至2018年7年间,仅一年煤炭消费量同比略有下降。

  能源要素配置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清洁能源发展受阻,制约着能源高质量转型。虽然压力重重,但面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浪潮,长三角正朝着低碳化方向努力迈进。“控增量、减存量、促替代、抓节能、重创新,未来安徽将用这‘五步走’控制煤炭消费。”蒋旭东表示,控制与转型并行,才能加快能源转型步伐。

  “江苏已具备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初步脱钩的特征,能耗和碳排放已进入缓慢增长期。要实现提前达峰目标,‘十四五’需重点做好‘两控’,即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总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赖力说。

互济共补,能源合作也需“一家亲”

  今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4家能源企业共同签署《长三角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拟建立长三角能源企业合作机制,推进区域间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长三角氢能物流示范线路。9月,嘉善到青浦10千伏电力联络线工程竣工投运,青浦到吴江10千伏互联工程也正式建成贯通,这意味着上海已与浙江、江苏实现了配电网跨省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跨区域电力融合进入新阶段。

  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如何协调合作、各展所长以保障能源的安全稳定,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专家提出,江苏拥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和风电整机制造商,而浙江光伏产业和核电零部件产业特点突出,安徽则在新能源电气产品方面和生物质发电应用方面领先,上海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产业总部、国际营销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三省一市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分工合作与新能源开发。

  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能源处处长林江刚建议,要在省级能源电力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区域能源一体化规划,同时面向能源转型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策源中心,探索建立新型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单一产业体系界限,打造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健康能源生态。 新华日报记者 沈佳暄

编辑: 陈思南

财图

观察

专题

消费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