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药品国家集采启动 化药仍唱主角-中工财经-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财经

产经

第四批药品国家集采启动 化药仍唱主角

糖尿病、抗肿瘤等常用药纳入,集采常态化下市场竞争加剧

2020-12-11 07:42:5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第四批药品国家集采启动。《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多个业内人士处拿到的《关于报送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显示,第四批集采将于12月12日正式启动报量。据悉,此次涉及44个产品、90个品规,仍以化药为主,同时涉及多个抗糖药物、抗肿瘤用药以及大品种注射剂,此前备受关注的生物制品和中成药则不在其列。业内人士称,随着药品集采不断深入,临床大品种降价不可避免,集采常态下市场竞争势必加剧。

纳入多个大品种注射剂

  根据《通知》,第四批集采涉及44个产品、90个品规,将于12月12日正式启动报量,12月30日17:00前,各省完成相关药品预采购量审核工作,报送至联合采购办公室。

  化药仍是此次集采的“主角”。具体看,除眼科滴剂、注射液外,其他均为口服型药品。抗肿瘤药有索拉非尼、硼替佐米等,降血糖药物包括恩格列净、卡格列净、格列齐特、那格列奈等,精神和麻醉领域包括氨磺必利、度洛西汀、喹硫平、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等,消化领域包括艾司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泮托拉唑等,呼吸领域包括多索茶碱等,抗菌抗病毒领域包括恩曲他滨替诺福韦、伏立康唑、诺氟沙星等。此外,还有抗惊厥类药加巴喷丁、抗帕金森药普拉克索、抗组胺药氯雷他定、高血压药替米沙坦、抗血小板药特格瑞洛等。

  注射剂方面,共有八个产品纳入集采名单,包括氨溴索注射液、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布洛芬注射液、多索茶碱注射剂、帕瑞昔布注射液、泮托拉唑注射剂、硼替佐米注射剂、注射用比伐芦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涉及的注射剂都是大品种。以经典祛痰药氨溴索注射剂为例,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氨溴索注射剂销售额为59.8亿元。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2019年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屡屡传出消息将被纳入集采的生物制品和中成药,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在集采方面曾多次“点名”生物制品和中成药。7月,国家医保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9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936号建议时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并探索对未过评药品及目前尚无一致性评价标准的药品,如生物制品和中成药等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截至发稿,记者未在有关部门官网上看到上述《通知》,相关信息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

 集采常态下市场格局生变

  随着一致性评价过评企业增加,集采常态下企业竞争格局加剧。以泮托拉唑钠注射剂为例,目前国内有70家企业拥有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生产批文。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厂家中,扬子江药业以28%的市场份额排位第一,杭州中美华东制药以13%的市场份额紧接其后,原研厂家武田以11.7%的市场份额排位第三。

  氨溴索注射液方面,原研勃林格殷格翰占据23.56%的市场份额排第一位。根据米内网数据,目前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华中药业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已通过一致性评价,天衡药业以仿制4类获批并视同过评。同时,石药、科伦、倍特、康恩贝等19家药企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在审评中;扬子江药业集团、珍宝岛、四环制药、亿帆生物等10家企业以仿制4类报产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审评中,获批后将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因此,该品种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除了国内过评企业以外,原研药未来如何表现,仍是业内关注所在。据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集采多个品种终端销售额超10亿元,虽然部分国产仿制药、创新药份额已超原研药,但从绝大多数品种来看,原研药仍占据绝对主力。

  “第三批出现多个外资原研药主动‘陪跑’,第四批或有改观。”上述人士表示,注射剂剂型与口服药等不同,难以自行服用或院外治疗。随着一年两次的集采进一步深入推进,注射剂等多类型制品相继纳入,原研药企或做出一定改变,市场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记者了解到,由于院外市场活跃度提升,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报价中,多款进口原研药报价高于联采办给出的最高申报价,如阿斯利康的阿那曲唑、默沙东的地氯雷他定、罗氏的卡培他滨等。而百时美施贵宝的阿哌沙班片、卡托普利片,勃林格殷格翰的盐酸氨溴索片等六个品种更是直接放弃投标机会。

  有业内人士表示,第四批药品集采尚在初报量阶段,报量品种未必一定最终入围,具体采购规则也尚未公布,但可以明确的是,随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推进,临床大品种降价已是板上钉钉。(□记者 梁倩 张小洁 北京报道)

编辑: 陈思南

财图

观察

专题

消费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