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集聚养老产业“力上加力”-中工财经-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财经

产经

责任使然 优势所在 发展之需

国资国企集聚养老产业“力上加力”

2019-09-16 07:45:5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9月6日至8日举行的杭州市第七届老年生活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老年人。记者 韩传号 摄

  在河北一家康养中心,医护人员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记者 朱旭东 摄

  在成都一家养老公寓,医护人员在与老人聊天。张可凡 摄

  走进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茅台路上的万宏颐养敬老院,里面歌声、笑声不断,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据悉,万宏颐养敬老院的“前身”是长宁区属企业万宏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托儿所。随着国企转型、教育体制改革,过去的教员“变身”为养老工作人员,托儿所则“转型”为敬老院。与此同时,万宏集团近年还与上海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设“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分教学点”,着力培养养老行业人才。

  万宏集团只是一个缩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养老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资国企进入养老产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打造可供复制的示范化样本,带动产业健康发展。

  “未备先老”

  养老产业面临新时期新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2.5亿,首次超过0至15岁的人口数量。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1.6亿,占总人口的11.9%。

  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净日前表示,预计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达530余万,老龄化程度达到36%。

  然而,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我国却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一方面是养老的“家底”不够厚实;另一方面,正如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指出的,我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

  专家指出,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尚属“劳动密集型”。与此同时,养老产业服务较为单一、区域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也长期存在。

  “郊区的养老院没人愿意去,市区离家近的养老院住不下”成为当下不少城市的现状。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目前中国的养老产业处于结构性失衡的状态。部分高端养老院呈现供给过剩、空置率过高的现象,但能够提供高性价比服务的中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与此同时,吴玉韶指出,当下我国的养老需求已经从“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参与型、发展型”转变,但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老人本身,还是社会其他群体,对养老的认识都不够。一提到养老,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卧病在床、需要人照看,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除了有身体健康方面的养老需求,更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如今,米兰·昆德拉这句话已经成为养老产业引用频率最高的“金句”之一。如何基于新时期的新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避免热播剧《老有所依》中一些老人空虚、无助的状态,是当下养老产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国资入场

  引导带动养老产业回归理性

  如潮的“银发经济”催生了大批入场者,近年来,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甚至外资等都纷纷涌入养老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民营资本、外资进军养老产业多聚焦高端养老领域。如复星集团和美国峰堡集团于2012年合资成立“星堡”,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且特聘高级营养师与厨师。

  但由于养老产业兼具周期长、回报慢、利润低和产业链长等特点,社会资本一拥而上,往往会因无法快速盈利而难以为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一些不理性现象。

  一位养老基金投资人士与记者分享他的观察:“2018年上半年正值‘风口’,北京一个小型民营养老机构招‘一把手’的市场价起薪即月薪3万元,等到当年下半年很快回落到月薪1万多元。”

  近年来,包括国投集团、华润集团、首钢集团、上海实业集团、绿地集团、光明集团等央企和地方国企相继入局养老产业。

  如绿地集团专门成立全资子公司绿地康养产业集团。在绿地康养总经理吴静看来,绿地可以依托品牌优势和在地产行业的积累,为用户提供更加差异化的产品。据悉,绿地康养开创了“动康养”和“静颐养”两大产品主线,分别以康养酒店和绿地国际康养城为载体,旨在满足“医、养、游、娱、学”等多方面的需求。

  包括光大集团在内的多家企业则与地方政府成立投资基金,以多类型的金融方式扩充资金实力,投向养老产业。

  “国资国企发力健康养老产业,既是责任使然,也是优势所在,还是发展之需。”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指出,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正不断加快功能转型和布局优化,进入养老产业既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在该领域的引导带动作用,也可以分享行业大发展的蛋糕。

 “定海神针”

  让养老服务“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

  新时期,国资国企进军养老产业能有哪些新方向、新作为?业内人士认为,国资国企可以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品牌优势、物业资源优势,在改善养老产业结构性失衡、探索市场化经营之路等方面下功夫。

  ——聚焦结构性失衡 引领高质量发展

  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指出,我国的养老产业,不仅要“有”更要“优”,国资国企应当以“优”为聚焦,致力于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的养老服务。

  “目前部分地方的高端养老社区已呈‘溢出’状态,但中心城区的中端养老服务处于稀缺状态。”殷志刚指出,以上海为例,从总量上看上海的养老床位基本能够满足老龄人口的入住需求,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能够提供多层次服务”的养老机构数量仍不足,需要加强。

  万宏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祝华认为,所谓养老事业,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对“人”的关注上去。具体到国企办养老,则更应该“做实事”,而不应一味“贪大求华丽”。记者了解到,目前万宏集团旗下共有12家敬老院,床位数量近1300张,数量不多,但入住的老人们对敬老院的评价普遍为“温馨、欢乐”,敬老院整体以“小而美”为特色。

  ——探索“市场化”运作之路

  养老服务行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国企办养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备受各方关注。近年来国资国企还积极通过成立产业基金和发行债券等金融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之路。

  今年初,华侨控股集团与蓝城房产建设管理集团设立“颐养产业投资基金”,在养老地产、颐养社区、乡村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业内人士指出,此类探索不仅有助于国资国企完成功能转型和布局优化,也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此外,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行“嵌入式养老”。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养老产业发展,国企探索提供“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将有助于打造“轻量化”产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养老产业经营状况。

  ——推动区域融合 建立标准化示范样本

  当下,“异地养老”成为长三角区域内新的趋势。不少上海老人选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苏浙皖乡村为养老地。

  据南京金陵饭店副总经理华艳介绍,目前金陵饭店在盱眙天泉湖打造的养老、旅居产业,吸引了大量周边区域的客户。

  日前,由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倡议发起的“长三角国资养老产业发展联盟”揭牌成立。启动仪式上,多位联盟成员单位均表示,国资国企在促进长三角区域人文融合、打通多地养老资源不均衡等方面,大有可为。业内人士指出,“长三角可以探索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本区域的标准化、高品质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未来推向全国。”

  殷志刚指出,老龄化社会给我国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不仅是消费升级背景下服务供给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转型期所必须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如果国资国企能够在其中发挥应有优势,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优质服务,将极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社会信誉,在老百姓群体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编辑: 白胜利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