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让开放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现场评论·我在长江·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中工财经-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财经

产经

上海,让开放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现场评论·我在长江·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2018-08-17 14:52:28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上海,让开放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现场评论·我在长江·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打造开放经济的新高地,仅仅扩大开放领域还不够,必须不断创造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船到上海,恰逢上海“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刚刚满月。一个月落地实施74条,这就是“上海速度”。在与记者团的见面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特意强调,方案有100条,每一条都要真正管好一件事或一类事;名叫行动方案,正是要见行动。因江而生、向海而兴,上海用一以贯之的实干品格,呵护着“开放”这一城市精神。

  有人梳理近代以来世界城市版图得出结论,威尼斯、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兴起,均在于以“开放”形成了其核心竞争力。开放,同样能概括上海这些年的发展之路。从设立浦东新区到设立自由贸易区再到瞄准卓越全球城市,这里一直在以开放姿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接下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进金融机构集聚和金融市场开放、扩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开放……开放的卷轴将进一步铺展。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以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正努力成为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新高地。

  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推动内部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这40年发展史沉淀下的一条经验。参观上海宝山国际邮轮码头,会被这个全球第四的邮轮码头的气势震撼。邮轮业的发展,已让宝山实现了从“钢花”到“浪花”的多点开花。但国际旅客来了,带来新的烦恼:靠岸处是浑浊黄水还是碧水蓝天,“印象分”迥异。要还江水澄澈,就要进一步整治生产岸线,推动沿江绿色发展。打造开放经济的新高地,仅仅扩大开放领域还不够,必须不断创造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用改革补上短板。

  扩大对外开放,也要促进区域整合。这几年,上海一直在推动“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形成。整合区域内20000多套大型科学仪器,并研究以“创新券”通兑通用的方式,促进长三角的科研资源低成本互通有无。长三角一体化,上海为何如此积极?因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单体城市的强健固然重要,城市群的崛起更为关键。全球城市不可能是全能城市,上海未来的发展注定离不开区域协同。当打出去是有力的拳头,展开来是各有所长的五指,区域一体化才是有成效的,这也应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方向所在。

  从长江头到长江尾,长江流过三个地理阶梯,也清晰地展现了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中国。上海能对标世界一流,上中游又如何实现高层次开放?其实,开放是一种发展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靠山吃山,资源枯竭就会出现;因循守旧,发展就开辟不了新境界。能不能抓住自身比较优势?敢不敢在更高层面配置资源?这是转型升级的关键。今天,已经有长江上中游区域,从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反观自身的“绿肺”“绿心”意义,面对巨大的生态资源环境价值,不再抱着水缸喊渴,而是积极提炼核心竞争力,为发展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有个做了很多年的新媒体直播节目叫“上海这一刻”,其特点是瞄准几个地标24小时不间断直播。台风“摩羯”过境,手机打开“上海这一刻”,发现浦东的夜色依然华美。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浦东,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还在不断生长延伸,还在给中国增添新的惊叹号。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新时代的上海将书写更为精彩的下一刻。

编辑: 陈思南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