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中工财经-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财经

产经

合力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2018-08-17 11:09:16  来源: 经济日报

  7月20日至8月16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组一行9人,先后两批次接力完成了全程采访报道活动。在28天的时间里,采访组车行云贵川,然后从重庆乘船沿江而下抵达上海,一路迎酷暑战高温,期间还多次经历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行程涉及11省市8000余公里,采访点220多个。这既是大家记者职业生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次充满使命感、责任与担当的庄严之旅。

  这是一次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采访。繁衍了光辉灿烂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长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源泉所系、血脉所依、根魂所在。它的涨落荣枯,它的富庶进步,有说不完的故事,有写不完的思考。山区脱贫攻坚、上游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一路上,我们走村庄、访农户、进企业、看港口,边走边采边发,发扬“走转改”精神,用文字、图文、视频直播融合报道的方式,记录并见证了长江沿线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点滴变化。从长江头,到长江尾,我们一路走来,记录了江边的人和江边的事,每一个细节都直抵人心,每一个故事都激动人心,每一刻感动都催人奋进。我们欣喜地看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成为沿江人民的共识,各省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乐章已经奏响。

  这是一次亲身参与长江大保护的采访。“做守护长江母亲河的志愿者,做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记录者,做长江生态大保护的监督者,做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在采访启动的第一天,主题采访团联合发布的《感恩母亲河 共护长江水》倡议书,感染了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长江的行动中来,为呵护母亲河鼓与呼。在云南丽江的石鼓码头,10家中央媒体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共同栽下百棵雪松,为万里长江增添了一抹绿色;在沿途采访中,每位记者都自觉保护长江环境,自带手帕及洗漱用具,尽量避免用餐巾纸……以实际行动践行保护母亲河,我们既感到责无旁贷,又倍感骄傲和自豪!

  对大家而言,这还是一次参与治国理政、推进实际工作的采访。主流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长江大保护的推动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此次深入的采访,立足长江看全中国。通过我们的报道,帮助沿江各省份真正解开思想上的结,令“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入脑入心,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用沿江各省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思考,启迪全国各地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越走越铿锵,既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也是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这是坚定宣誓,也是庄严承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把生态保护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巨大惯性,进一步加快沿江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如何统筹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长江经济带发展还有不少待解的难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思考,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干部群众接力赛。

  让我们携起手来,万众一心,合力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唯愿一江碧水长流

  7月20日至8月4日,作为“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的一员,我参加了从云南丽江至湖北武汉的半程采访活动。短短15天,采访紧锣密鼓,一路风雨兼程,既是个人职业生涯一段难得的经历,也给自己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长江是美丽的。一路上,长江不仅展现了七彩云南的秀丽壮美,多彩贵州的钟灵毓秀,巴山蜀水的雄伟峻险,两湖流域的宽广富饶,更有沿江各省市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岸线复绿、开展防污治污和生态补偿等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实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呵护一江碧水已成为沿江人民的共识。

  长江是厚重的。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沿江各省市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打通长江“黄金水道”、破除“化工围江”痼疾、加速新兴产业动能转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乐章已经奏响。

  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15天的采访,记录的只是一个侧面。共护一江碧水,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沿江各省市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如何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实现同“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融合,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长江经济带建设还需要在新的起点上,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有更多、更大的作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会)

1 2 3 共3页

编辑: 陈思南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