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迈向更高水平(经济新方位·70年数据说明什么)-中工财经-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财经

宏观

吸收68.1%外商直接投资额,吸纳46.3%就业人员

服务业迈向更高水平(经济新方位·70年数据说明什么)

2019-08-04 08:32:34  来源: 人民日报

  ●借助“一带一路”,金融、技术、专利等以知识密集为特点的新兴服务将走出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及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将呈现融合化、数字化的双重特点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网络订餐、线上购物,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力资源、质检技术,生产制造得到更多专业服务支持;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幸福产业走入千家万户。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我国服务业经济70年数据显示,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作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率,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

吸收外资比重稳定在高位,服贸仍将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服务业已成外商投资的首选。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24.7%,2018年增长到68.1%。我国服务业对全球投资的强劲磁吸力,从哪儿来?

  来自新一轮高水平扩大开放举措。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资准入再放宽,服务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来自巨大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0%相比,我国刚超过50%,未来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前景看好。

  来自稳定的市场预期。我国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完善的社会法治条件、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服务业投资的收益预期稳定。

  “服务业吸收外资规模还会不断扩大,比重还会在高位上保持稳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桑百川说。

  吸收外资的同时,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4.6%,加速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但同时也要看到,去年我国对外服贸逆差达2000多亿美元。未来我国服贸发展将呈现何种态势?

  看增速。“随着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服务业不断做强、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丰富服贸种类,我国服务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成交总额平稳攀升,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分析。

  看结构。“目前我国在旅游业、海运等领域的服贸为逆差,但在对外工程承包、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为顺差。”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认为,我国为制造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等软件外包服务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未来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将继续走强,服贸高质量发展特点会更凸显。

  “借助‘一带一路’东风,金融、技术、专利、标准等以知识密集为特点的新兴服务将走出去,服贸逆差有望逐步收窄。”高凌云说。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凸显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快速成长,2016—2018年,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3%。2018年,规上工程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广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18.0%、25.1%、20.1%和17.5%。作为新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如何?

  “生产性服务业将继续蓬勃发展,这与我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十分完备的制造体系分不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说。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及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将呈现融合化、数字化的双重特点。”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魏琪嘉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会更明显。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相匹配,但仍有短板。“一是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二是还需引导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微笑曲线’的研发和市场两端延伸,将混合在企业内部的服务支持部分剥离。”魏琪嘉说。

  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服务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已成为普遍趋势,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邢厚媛认为,中国经济要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促进我国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魏琪嘉建议,还需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相融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总而言之,要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

吸纳就业能力持续走强,劳动者总体素质需提升

  数据显示,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仅为12.2%,至2018年底达到46.3%,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未来服务业吸纳就业将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快速上升态势不减。“稳就业、促增长等政策,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旺盛需求,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将让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走强。”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说。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培育新动能等举措让服务业成为适龄劳动力的“蓄水池”,未来服务业将继续发挥新增就业“稳定器”和繁荣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高素质人才走俏。目前,餐饮、家政、医疗、快递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法律咨询、金融、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从业门槛更高,吸纳就业相对较少。“当前部分服务业劳动者素质不高,服务业精细化、精益化程度不够,提供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不足,限制了服务业做大做强、做深做细,也影响了就业容量的提升。”苏海南说。

  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更高水平的服务业与更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稳定并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需要多方合力。

  ——就业培训不松懈。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要有效结合,提升服务业劳动者总体素质。

  ——品质追求不松劲。要推进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细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

  ——功能定位不含糊。稳住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基本盘;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培育就业新需求;瞄准高新技术服务业不放松,增加其就业规模和比重。(本报记者 齐志明)

  制图:蔡华伟

编辑: 郝丹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