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之年就业难吗?需从供需端双向发力-中工财经-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财经

宏观

关键之年就业难吗?需从供需端双向发力

2019-01-12 09:20:1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2日电(陈俊松)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至关重要。作为最大的民生,就业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经济下行压力、大公司裁员、考研和国考大热、PMI低于50…就业相关的新闻,最近似乎不太乐观。

  就业压力真的大吗?大。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曾直言不讳,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这些都会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和就业带来影响。

  但,这不是全貌,我们不能忽视就业稳定的大局,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稳住就业的决心。

  2018年1-11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93万人,已经超额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年任务;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2%,降至多年来低位。

  这两个数据,透露出我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健性,也说明就业形势好于预期,企业的扩张和创业创新依旧充满活力。

  更重要的是,对于就业未来的承压,政策层面已经未雨绸缪。

  稳就业位居宏观经济“六稳”之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指出,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凸显就业在中央决策中的“压舱石”地位。

  地方层面积极落实中央部署,近两个月,安徽、吉林、上海、江苏、河南等二十多地出台了文件,促进就业创业。

  从措施上看,稳住就业,说到底得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两端发力。

  供给端,一场结构性的变革正在发生。一方面,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岗位需求,多方式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另一方面,城乡、地区间存在岗位需求差异,政策上引导求职者去更需人才的地方。

  比如今年1月1日起,人社部等6个部门开始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将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纳入见习范围,增强失业青年的就业竞争力。

  比如,教育部下发文件,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去小微企业就业,广东等地给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补贴。

  我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连续保持在1.2以上,意味着就业岗位要比求职人数多。一职难求的压力是结构性的,根子在就业市场不平衡不充分上。一些地方的人才需求相对有限,但基层仍有很大空间。

  如果求职者提升了技能、树立了更合理的职业发展观,现有的岗位供给就有了较大的市场消化能力,也能促进区域和城乡更为均衡地发展。

  需求端更为重要,因为就业是经济的直观反映,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和信心,才能打开劳动力需求市场源头活水。

  经济下行压力下,需要更大规模地减税降费来稳定信心,降低企业成本,进而促进生产和投资。

  而降税降费,正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关键词”。

  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一批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实施期限暂定三年,预计每年可再为小微企业减负约2000亿元。调整后优惠政策将覆盖95%以上的纳税企业,其中98%为民营企业。要知道,小微和民营企业,解决了我国大半新增就业。

  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决定,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

  不少地方版的“稳就业”政策比中央要求的力度更大。比如,山东提出了“五暂缓”,阶段性允许困难企业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2018年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1.3万亿元,正向效果已经逐渐显现。类似的政策今年只会更为密集,并力图使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小微企业和民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信号,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同时,较大幅度提升专项债额度,用扩大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央行、银保监会和各类银行,亦正在采取更为精准的措施,帮助民企攀越“融资的高山”。

  世界正处于大变局中,变局中,总是危与机并存。我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前景长期向好。

  就业面临着不少问题,但从中央和地方正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期形成工作的合力。无论是岗位的供给和需求,都可以将压力转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编辑: 张秋晨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