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小麦:中国“走出去”的又一名片-中工财经-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财经

宏观

杂交小麦:中国“走出去”的又一名片

2018-08-28 08:09:39  来源: 科技日报

杂交小麦:中国“走出去”的又一名片

  “一带一路” 创新之路

  来自巴基斯坦白沙瓦瑞吉村的农民弗里杜拉是中国杂交小麦的试种者。“我以前种的是本地的小麦,去年种了中国的杂交小麦之后,产量是以前的一倍多,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我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了,我会建议我的亲戚朋友也来种植杂交小麦。”他说。

  近年来,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在巴基斯坦、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杂交小麦的示范推广,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打造了中国现代农业高技术成果“走出去”的又一精品和名片。

科企结合 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小麦是“一带一路”国家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沿线国家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1亿亩,约为中国小麦面积的3.2倍;但部分国家小麦单产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作为世界上唯一尚未实现杂种优势大面积应用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与产业化备受关注。

  2011年,中种公司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成功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

  中种杂交小麦公司总经理陈兆波介绍,截至目前,该公司推广杂交小麦品种8个。随着二系杂交小麦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二系杂交小麦研发的核心基地,在国际杂交小麦领域处于上游顶端位置。

  “相比传统品种,杂交小麦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用种量少等特点,适应性非常广,是中低产田致富好帮手,可以从北纬25度的巴基斯坦卡拉奇种到北纬40度的中国北京,种植区域跨度达到近两千公里。”中种杂交小麦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说。

本土推广 打出科技组合拳

  小麦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粮食作物,但其单产水平较低。为此,中巴政府将杂交小麦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范畴。

  2012年以来,中种杂交小麦公司、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巴基斯坦的佳德农业公司、白沙瓦农业大学合作,在巴开展二系杂交小麦合作试验示范工作。

  中方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等赴巴基斯坦,手把手教、点对点学,带着企业干、种给农民看。据不完全统计,中方累计派遣人数达到近150人次,累计走访城市超过20个,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0000公里。

  佳德农业总经理瑞斯旺说:“超过10000公里的行驶轨迹,正是中国杂交小麦人不辞辛苦、扎根巴基斯坦的最好诠释。”

  面向国际种业合作实际,中国在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上打出一套组合拳。

  “比如,通过完善机械化制种技术等进一步降低了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成本;在杂交小麦种子收获期调节、花期结实调节方面取得突破,等等。这些技术创新为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陈兆波说。

  经过前期120余份杂交组合、230多个种植点的试验示范, 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表现突出,较巴基斯坦当地品种平均增产24.4%。2017—2018年度试验数据更为可喜,白沙瓦农业大学穆罕默德·阿里夫博士说,北方麦区增产幅度达到50.1%;而佳德农业公司提供的中部麦区数据则表明,杂交小麦增产幅度达到45%以上。

星火燎原 打造科技合作“命运共同体”

  在巴基斯坦的小麦良种推广实践并非个案。

  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副总裁、中种公司总经理宋维波说,2015年以来,中化集团在孟加拉国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和市场开发。2016年10月,中孟两国政府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未来,中化集团将培育一批适合中亚、南亚丝路国家应用的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在南亚、东南亚、非洲、欧洲建立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示范基地,构建亚非欧杂交小麦示范应用网络,同步打造杂交小麦科技合作‘命运共同体’和产业开发‘责任共同体’。”宋维波说。

编辑: 杨晶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