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石化公司刘劲松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3月,以中国石化技能大师刘劲松为领军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突破临氢装置工艺技术壁垒,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全面培养技术骨干人才,有效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环保稳定运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大幅提升,为企业创效能力提升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推动技术管理创新,装置优化运行能力大幅提升。在优化装置运行方面,创新实施临氢装置运行监控日报制,每日对各临氢装置原料关键指标、关键产品质量、固定床运行情况、主要生产调整及日巡检情况等进行监控和分析。针对装置关键指标超标及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大幅提升临氢装置安稳运行能力。大力实施技术操作创新,提出将航煤加氢装置原料全部改为热直供、适当降低反应床层温度、优化热高分运行温度及季节变化时及时调整水冷器等措施,累计能耗降低3.4个单位;对高压加氢装置提高热供料比例,将新氢机无极调量最低负荷由65%降至50%,关小高压泵返回线,累计能耗降低1.3个单位;对蜡油加氢装置采取停用分馏炉、停运分馏塔底泵、优化分馏系统操作参数等措施,累计能耗降低0.7个单位;对中压加氢装置采取运行新氢机余隙调节等节能设备、关小高压泵返回线、停运中段回流和重航煤泵、增产0.3MPa蒸汽等措施,累计能耗降低0.9 个单位。2017年,四套加氢装置整体能耗降低2.47KgEO/t,节省燃动成本2740万元。各装置在中石化装置竞赛排名中均有大幅提升,其中,航煤加氢和高压加氢装置在中石化排名前列。2019年,工作室积极推进炼油系统全流程优化工作,收集、分析关键装置的关键操作参数和关键产品质量,为下阶段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炼油系统整体生产运行水平大幅提升。
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消除装置生产运行瓶颈问题。成立2年多来,刘劲松工作室坚持以解决装置生产难题为目标,先后指导4套加氢装置顺利完成7次停、开工检修任务,在LTAG装置开工过程中,消除了气密流程不完整存在的重大爆炸、中毒隐患,解决了脱硫化氢塔底泵抽空的问题,保证了开工进度。在柴油加氢开工过程中,解决了硫化阶段反应进料泵故障停运、反应器法兰泄漏等突发故障,保证了开工安全和进度。2017年2月开始,高压加氢装置航煤产品间断出现银片腐蚀高于指标0级的现象,最高时不合格率达41.24%,严重影响了军用航煤的稳定生产。为解决生产难题,工作室成员精心细致进行探讨研究,采取了优化操作参数、分段加样分析、检查换热流程等措施,逐一进行排查对比。为避免采出油品温度高影响分析数据的情况,工作室自制了更符合实际要求的采样冷却器。经过多番的排查与检验,终于确认了影响航煤产品银片腐蚀的关键因素为换热器管束微漏,问题解决后银片腐蚀合格率达到了100%。此外还将经验推广至中压加氢装置和航煤加氢装置,使得中压加氢装置航煤银片腐蚀合格率也达到了100%,航煤加氢装置脱硫罐的运行周期增加了2倍。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培养技术能力过硬人才队伍。刘劲松工作室不仅致力于工艺技术创新和课题攻关,还以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和职工技能培训为己任,工作室广吸收青年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攻关活动,积极开展传帮带,大胆让他们承担课题研究,为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2年间,多名青年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管理人才。工作室年仅29岁的青年技术人才刘红磊更是在中石化加氢专家班上荣获优秀学员和优秀大作业一等奖的荣誉。2名青年技术人员在燕化公司专业竞赛中获得银牌。此外,刘劲松工作室还积极参与到职工技能培训工作中来,他们利用工余时间,自主开发了临氢装置课程体系,一年里,先后开发并完成了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天然气制氢三类临氢装置共28个课程体系课件。每个课件均包括5000-6000字的讲义、PPT演示文稿,并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录制了30分钟的授课视频,以适应学员多种形式的学习需求。课件内容紧密结合装置生产实际,从原料控制到产品质量调整、从DCS调节到设备操作、从装置开停工操作到正常生产调整再到事故处理,涵盖了临氢装置生产操作的全部内容。每个课件在选材、制作过程中经过工作室人员反复推敲,制作完成后又经过各级专家的层层把关,内容科学严谨,实际操作指导性极强,成为一线操作人员培训学习的优秀指南。与此同时,工作室领军人刘劲松还带领工作室人员,编写《从案例中学习操作》一书,收集了燕山石化炼油系统近年来120多个典型案例,通过分类总结提升,实现规范操作、提升技能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室人员技术技能水平,工作室还积极开展专家授课、交流活动,一方面聘请中石化高级专家李立权、郭蓉等为工作室成员授课,开拓眼界、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到基层班组讲课、交流,传授操作经验和技能,受到一线职工普遍欢迎,有效促进基层职工技能操作水平提升,为装置稳定优化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刘劲松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年平均创效达1513万元,先后被授予燕山石化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燕山石化公司“十大最有责任心战队”和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等称号,使工作室成员更加团结、更加充满激情,也为公司各专家工作室的建立和运行刻画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