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志民劳模创新工作室
领衔人:齐志民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齐志民劳模创新工作室

  齐志民工作室是在解决钻井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关于技术创新始终本着“创新6原则”即:1、降耗增效,2、改善作业环境,3、减少安全 环保风险,4、不断改进与完善,5、减轻员工劳动强度,便于操作,6、推广应用原则。在2009年成立的革新小组,也就是工作室的前身,2012年在本公司内成立了齐志民工作室,2015年5月被集团公司正式命名为齐志民钻井技能专家工作室,2018年3月,被油公司授牌为齐志民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12月,被黑龙江省授牌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在探索科学工作模式同时,做到边创新、边发展,探索出在生产一线选拔和评聘有工作经验、技术过硬的核心成员、骨干成员。按照工作室成员兼职工作、业余时间搞创新的性质,探索出了适合工作室建设和发展的“1 2 3 4 5”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适应工作室实际情况、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适应广大职工的根本诉求,有效助推了企业发展。

  所谓的“1 2 3 4 5”, 即建立“1个完整链条”、实行“2个层次管理”、打造“3个信息平台”、建设“4个工作基地”、组建“5个工作小组” 。

  工作室在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着眼人才培养,强化导师带徒:

  多年来在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逐步成为由两级技能转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解决钻井生产疑难问题及培养青年技能骨干的专业队伍。通过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技能人员和技能骨干的学习热情,由我们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收纳为徒弟,签订师徒协议和师徒项目计划书,不仅推动了我们技能专家带徒授技的“传、帮、带”作用,而且培养出了以王东方、赵浩南、崔代勇、韩成祥等优秀青年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截止目前工作室共培养出首席技师2人,高级技师12人,技师56人,高级工402人,企业劳模1人。在本公司开办创新讲堂和岗位技术培训班,共完成学员培训8000多人次,辅导各类大赛选手40多人,其中,我工作室培养出的大赛选手王东方,曾在大庆日报社、大庆市总工会、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大庆石化公司工会、大庆炼化分公司工会联合举办的“咱们工人有绝活”比赛中,获得“最牛钻井工”的荣誉称号,我与赵浩南也获得了大庆油田十大金牌师徒荣誉称号。卓有成效的师徒工作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上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着眼革新引领,强化示范效应:

  近年来工作室不断发展,创新成果不断增加,在广大职工群众当中取得了高度的赞誉,基层职工也将新思路不断与工作室交流,为更好保障生产、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工作室现已经覆盖全公司我们在各二级单位及井队成立了59个革新小组,共有307人参与其中,并前后10次与兄弟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多年来,我们齐志民劳模创新工作室始终愿意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在本行业起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典范带头作用,工作室成为了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一面旗帜,是对外学习和交流的窗口。在创新创效和技术交流上与各优秀工作室及技能专家达成协作共赢。先后接受了中国石油报采访两次、接受了工人日报采访两次。分别在中国石油报、工人日报、大庆油田报、松原日报进行6次报道。

着眼前线生产,强化挖潜创效:

  随着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我们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受欢迎,比如我们荣获集团公司二等奖的《钻具内刮泥器》,起钻工况时:钻具内壁会粘附一层钻井液,在钻具被推入钻具盒子内静止期间,钻井液会顺着钻具内壁,淤积在钻具下端,这种情况在夏季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钻井液损失,冬季会堵塞钻具。如用传统的蒸汽解堵,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还可能因蒸汽造成钻台操作人员视线不清而引发事故。钻具内刮泥器的发明很好的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不仅避免了安全事故,每个冬季还可为公司结余锅炉柴油成本和钻井液成本共计200多万元。

  在冬季防油路絮凝装置项目中,井队柴油机供油管线经常发生絮凝造成管线堵塞。一但供油管线堵塞将会造成柴油机熄火。使生产中断,一切设备都无法运转,进而引发井下事故。若要恢复生产,快则40分钟,慢则2个小时。燃油加温装置使用燃气热水器原理,利用水浴加热燃油,使冬季的凉燃油在经过水浴加热箱后变成热燃油,流进柴油机,解决了上述问题。如今,我们冬季已经可用0号或者-10号柴油,全年可为公司节约柴油成本近500万元。切实做好企业生产的“贤内助”,工作室成立6年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共完成革新成果68项,转化成果33项,推广19项,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提升工作效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后,我们将继续利用齐志民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以小改小革为宗旨,以“传、帮、带”培养青年技能骨干为手段,以储备技能人才为目标,收集并推广实际生产中的“小改小革”和“绝技绝活”,使之广泛应用到生产一线,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本增效,同时对生产一线进行技术辅助,协助各生产单位解决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