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人才培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社评

新职业人才培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于忠宁
2020-11-11 07:55:3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新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速,但是不可能速成。新职业教育在迈开大步向前走的同时,还要注重规范、科学育人。

  蓬勃发展的新业态催生了一批新职业,也带来了人才培养的新命题——《工人日报》近日推出“新业态新职业‘喊渴’,人才培养如何破局”系列报道,从职校、企业、培训机构、政府等多个层面,报道了新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同时呼吁加快和规范新职业教育,为劳动者打开更广阔空间。

  数字管理师、电子竞技员、网约配送员、在线学习服务师……从去年至今,人社部公布了38个新职业。一大波新职业从无到有的快速生长,正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注脚,显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人社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5年,我国对新职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庞大,超过3000万人,其中仅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就超过500万。

  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日益庞大,与之匹配的职业培训相对滞后,储备人才严重不足,这不仅导致从业者在追赶与适应市场时往往力不从心,也势必制约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

  新职业人才培养的提速,需要职业学校、社会办学机构及企业、互联网平台等合力而为。现实中,不少职业教育学校正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聚焦和对接新职业的新诉求。在今年高职新增备案专业中,上百所院校新设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还有一些职校对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与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建职业教育联盟。不少与新业态、新职业密切相关的公司、互联网平台,联合职业院校,构建以智能化、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新型培训模式。各地正在探索的新职业人才培养全新模式,无疑将大大推进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进程。

  然而,新职业教育学科基础薄弱、投资规模大、见效周期长,人才的培养、从业者技能的提升还需要循序渐进。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一些地方新职业人才培养显露出急于求成的迹象,暴露出不少乱象。

  比如,一些院校扎堆上马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专业,可是教材更新速度慢,教师并非出自产业一线,学生在学校操作的还是企业五六年前淘汰的旧设备。有的院校不研究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盲目上新,其新专业的发展前景一片黯淡。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匆匆上马一些新职业培训课程,其教学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机构开设网红孵化和直播培训课程,将“零粉丝”的直播菜鸟包装成千万流量的“资深大咖”,骗取学员学费。类似这样的盼着“早上浇水、晚上就能结果”的速成培训,结果往往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损于新职业人才培养的整体口碑。

  相对于传统职业,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成长中的烦恼”。首先,多个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和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职业认证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跟不上职业更新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导致职校、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上的“随意发挥”;其次,面对新职业带来的人才培养命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都有待扩展,缺了行业及企业从行业人才标准的制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再到课程教学资源的支持等,单靠学校“单打独斗”,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新职业人才。

  说到底,新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速,但是不可能速成。新职业教育在迈开大步向前走的同时,还要注重规范、科学育人。我们不仅期待政府部门的政策给力,更期待职业教育学校、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新生态,为新职业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从而带动更多劳动者以更加过硬的技能,拥抱新业态。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