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等于“情绪低落”,关注精神健康需要切实行动-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抑郁症不等于“情绪低落”,关注精神健康需要切实行动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2020-09-15 07:21:19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从国家层面向公众传递明确、积极的信号——抑郁症是一种需要尽早发现和干预治疗的疾病,而非简单的“情绪低落”;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据9月11日新华社报道,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日前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旨在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方案提出,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等抑郁症防治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同时还提出,到2022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

  对待抑郁症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吗?在很多人看来,抑郁症不过就是“心情不好”“情绪低落”而已。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病情很可能会持续加重,严重时患者会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甚至自杀企图和行为。有数据显示,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我国有超过9500万人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自杀的主要诱因之一。

  从公众反应热度看,“高中生、大学生体检将筛查抑郁症”的消息颇受关注。有人认为此举非常必要,处于特殊年龄段的青少年,其心理、生理容易叠加一些问题,心理健康疾病容易越过生理疾病,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困扰;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的学生太娇气,所谓心理问题“根本不算个事”。

  这种分歧恰恰是抑郁症在现实中的尴尬写照——事实上,抑郁症已经给相关人群带来严重困扰和危害,但在不少人眼中却云淡风轻。比如,不久前在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失联、最终被发现已去世的女孩,其家人就表示她患有抑郁症,而在相关新闻的网友跟帖中,不屑、不理解、风凉话比比皆是。

  长久以来抑郁症不被正视、认识,抑郁症患者及潜在人群也迫于外界压力而更加自我封闭。而这一疾病的成因诸如人际关系、学习工作压力、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也都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抑郁症患病率不断上升的现实背景下,关注中学生、大学生精神健康,并采取行动识别、干预治疗抑郁症,迫在眉睫。

  国家卫健委部署工作方案,从国家层面向公众传递明确、积极的信号——抑郁症是一种需要尽早发现和干预治疗的疾病,而非简单的“情绪低落”;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而这“先手棋”不仅是相关工作的路线图,更有利于改变民众观念、凝聚共识,为今后采取更多行动,包括探索建立和实施长远的精神健康方案奠定基础。

  同时,用科学的方法、看得见的力量,去托举抑郁症患者和潜在抑郁症人群,是当下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如何让诸如体检筛查等举措在识别、干预环节发挥实际效用,如何保护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隐私,以及如何拓展更多手段去帮助相关人群,是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政策和治疗层面上,我们期待有关方面和医疗机构共同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方案,如学生体检筛查时的隐私保护、提升干预方案的精准性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应对抑郁症患病率上升的经验,比如,一些欧美国家增加抑郁症咨询门诊、普及相关知识进而减少歧视等做法,减少了患者“把自己藏起来”和“默默离开”的概率。

  人类面对、战胜任何一种疾病,往往要付出长时间、艰苦的甚至高成本的努力,抑郁症也不例外。让我们凝聚更多共识,共同关注我们自己及我们周边人群的精神健康。

编辑: 宋环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