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发展“人工智能+教育”

熊丙奇
2020-06-22 08:38:59  来源: 光明日报

  有媒体援引华中师范大学校方消息称,该校整合相关学院与科研资源,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以推动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创新教育技术的能力。该校将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未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生态会如何?教育领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后疫情时代将会呈现全新的教育生态,“线下+线上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会让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另一种观点则提出,如果不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基础教育阶段还继续存在严重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如此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生态不会有明显变化。这涉及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中使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不应该只追求教育技术现代化,而应该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制度,应基于现代化教育理念发展“人工智能+教育”。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实行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这是很多推崇“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者的一致理念。事实上,我国有的中小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控学生的表情、动作,并通过监控采集的学生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反对者则认为,把学生置于监控之下采集学生信息,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也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让学生养成表演型人格。此外,依赖人工智能的监控信息而非课堂教学观察学生,也可能会导致教师能力退化。

  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使用看,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一些实践不是被用来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而是被用来监控学生、约束学生。这一方面与教育评价体系有关,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必然存在应试倾向,使用人工智能,就会被置于这样的倾向之中。另一方面则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有关,“人工智能+教育”必须做真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更不能反教育。

  以大数据在学生评价中的使用为例,有的学校迷恋技术手段,在校门、教室、食堂等多个场景中都安装人脸识别或打卡系统,以此记录学生全周期的活动轨迹及信息,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做法,让学生毫无隐私可言。而有的学校大数据赋能教育的实践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写实、个性化日常评价以及学生自己上传的学习生活记录来采集相关信息,之后用大数据系统进行分析,这种做法坚持了基本教育伦理,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而非把评价都交给机器。

  在今年因疫情而进行的停课不停学教学中,一些高中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安装监控摄像头,由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居家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督促不自觉的学生提高居家学习效率。不过,这种做法却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要提高在线学习效率,必须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没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学生,一旦离开监督的环境,就不知道该怎么学习。教师不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过度利用手段监控学生,是“短视教育”,也是只培养“考生”、不育人的表现。

  在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哪些职业最不可能消失”的相关预测中,教师被列为其中一种。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有灵魂和情感的职业,对学生因材施教,主要应该依靠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培养未来教师,推进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要培养学生掌握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技术,但不能夸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滥用人工智能。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这是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