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

杜卫
2020-05-25 08:55:20  来源: 光明日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既是中国传统治病救人的医药学思想和技术,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其思想观念和实践方法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智慧。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所言:“中医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为内核,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一整套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等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用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不但可以为振兴中医中药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国家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这是我国传统医药焕发青春的机遇,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机遇。希望有关部门抓住机遇,出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具体政策措施,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特别要支持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尽快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相关课程里加入中医药文化的教学内容,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以科学认知破除对中医药的认识误区。要把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与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使新一代中医药人才真正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把“仁心仁术”作为其职业成长的基本功和职业操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