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举行
“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薪火相传”主题演讲比赛决赛24日在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南广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逐一登台展示风采,讲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西藏开展统计年报调查工作培训
近日,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在拉萨举办统计年报调查业务工作培训班。全区各市(地)、县(区)、区(中)直产业(系统)工会的94名学员参加培训。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10月26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将迎来55周年校庆,这是学院继往开来,全面推进建设全国一流、全省前列、培养赣鄱工匠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紧跟时代节拍,因粮而生、依粮而兴、向粮图强,于赣鄱大地扬家国志,在时代变迁中育栋梁材,为打造江西职业教育样板激荡起澎湃的生动实践,为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焕发出昂扬的蓬勃生机,书写出砥砺奋进的“工贸”风华。
回望历史:栉风沐雨 弦歌不辍
因粮而生。
1964年,江西省粮食职业学校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温家圳粮食中转站诞生。1976年,历经风雨洗礼,复办后的江西省粮食学校,接续了艰苦创业的办学历程,三易校址、几经更名; 2001年,原江西省粮食干部学校、江西省粮食职工中专学校、江西省粮食局直属机关业余党校并入江西省工业贸易学校;2003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学院升格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学院在南昌市红角洲嘉言路兴建新校区,万余名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莘莘学子会聚这里,开启人生新的航程。
作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粮食行业专科院校,学院从建立开始,始终与国家、行业同呼吸共命运,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粮食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光荣使命,从这里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新中国粮食行业的中坚力量。
从筚路蓝缕到春华秋实,从弟子数百到人才辈出,从全国重点中专到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学院奠基于静水深流的深厚积淀,发展于锐意进取的胆识谋略,光大于始终执着的坚定初心。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文、理、经、工、管、艺术和体育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西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职教本科人才培养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之一。
学院党委书记万玉青说:“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书写教育奋进之笔进程中,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新的作为书写新的时代荣光,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立足当下:改革创新 硕果累累
依粮而兴。
2016年,学院首开江西省高职院校先例,推出“主干专业+拓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生复合式的专业学习平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师生的点赞。
“我们就是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计划型’弊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就业渠道。”万玉青表示,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全新的办学思路,让人才培养“两张皮”问题迎刃而解,既解决了学生的需求,也解决了市场的需求,实现专业与就业零距离。2019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0%,新生报考一志愿满额投档,录取分数跻身全省高职院校前五。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不断增加,社会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市场的检验。
2017年,学院获批江西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为了把学院建成省内20所办学特色鲜明、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目标,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从专业的“单打独斗”走向专业“抱团”,以专业群的发展带动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截止到2019年,6大专业群的建设,形成了学院专业建设多点开花、人才培养全面结果的良好局面。
2017年,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中国特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示范点专业1个。2018年,学院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酒店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市场营销3个专业成功入围江西省特色优势专业“50强”;成功获批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入围江西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育人示范项目;入选江西省“稻作文化”非遗传播基地。学校连续10年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就业评估为优秀等级。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从学校“主阵地”到校企“双课堂”,从关注学生就业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和分层分类培养上的新途径,建立健全企业多元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学生入校即入职、上课即上岗,校企一体化共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熟并向纵深推进。
2019年,学院粮食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食品安全检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9年学校获批招收国际留学生资质,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于10月16日正式到校就读;学院正式开启“海外办学”新时代,目前已成为“澜湄合作海外办学品牌项目”参与者,与兄弟院校共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致力于中柬职业教育的建设,为江西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探出一条破冰之路。
永葆底色:文化铸魂 守正创新
向粮图强。
2015年,学院党委瞄准自身优势,结合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五粮文化育人”理念和“三维协同模式”,将行业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运用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全新理念的运用实施,犹如点燃了助燃剂,极大提升了立德树人的成效。近3年,学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9项,省级以上思政类奖项23项,学生参加校外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1人次,省级奖项667人次,其中省级以上德育类竞赛获奖230项次。特别是在2018年9月,学院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五粮文化育人”理念创新与“三维协同模式”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院师生为之振奋。
学院始终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院教育管理全过程,改革创新、进位赶超,以全面建成全国一流、全省前列、培养赣鄱工匠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不断谱写新时代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同时学院深入开展红色寻根活动,带领思政工作人员沿着工农红军战斗和活动的地方——瑞金、宁都、于都、兴国、上犹,开展“寻共和国之根·追革命烈士足迹”实践调研活动,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三个一”,即一本10余万字的调研纪实、一部名为《绣球草鞋》的红色情景剧、一个课题《红色寻根之旅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性修养、品格锤炼的现实意义研究》。今年年初,学院《守望信仰》红色寻根调研纪实,成功选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孵化“一条街”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专业技术和资源,建立创新创业管理与服务的新型供给机制,架构出“一对接,二融入,三递进,四平台”的环绕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学生“想要什么”,到自身供给“能给什么”出发,满足学生发展的新要求。学生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不仅在专业学习上收获了知识,更在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升。3年来,这一项目惠及千余学子,不少创业项目如今已小有规模。学院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20余项。今年10 月,在“建行杯”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粮艺——中国粮食文创产业领军者》项目代表江西省角逐职教赛道国赛,并荣获国赛银奖。
展望未来: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55年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我们将秉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理念,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全省前列,培养更多赣鄱工匠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让生生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出彩。”学院院长雷筱芬表示。
砥砺前行55个春秋,青蓝相继明德厚学。在一次次跨越式发展中,江西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朝着国家“双高”院校的目标砥砺奋进。学院将一如既往抓好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责任担当,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继续实施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育人工程,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青年学生将人生奋斗汇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继续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优、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深入实施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为优质院校建设探索路径。
(作者:熊彬 田玉阶 胡远诚)
“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薪火相传”主题演讲比赛决赛24日在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南广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逐一登台展示风采,讲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近日,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在拉萨举办统计年报调查业务工作培训班。全区各市(地)、县(区)、区(中)直产业(系统)工会的94名学员参加培训。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能提高一个民族的素质。我们这一辈人对这些话感受最深,因为亲身经历过、亲眼见证过中国教育的日新月异。”
“相关报告显示,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威胁,仅次于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应对网络安全重要的是要让网络具备免疫功能,有自动报警和修复能力,做到内外兼修,安全体系可以自我进化。
袁亚湘最近更加忙碌了。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内,蹬蹬蹬……还未见到人,只听见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从办公室外传来。
2009年12月24日,平安夜,大雪天气,一架民航班机缓缓降落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上图,新华社发),告别18年英伦生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