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我来说是场成人礼”
在即将进入社会的关头,这场疫情及其引发的诸多现象,对我而言不啻一场成人礼。虽然前路雾障重重,心灵上的迷茫却少了许多。我希望活得更加深刻、更有意义,希望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如何抓住娃们的注意力,老师们放大招了
宅家网课已一个多月,孩子们对网课的新鲜劲儿过了,渐渐有了“审美疲劳”,家长们也陆续复工了,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网课效果不打折扣?这,成为了老师们每日的“灵魂叩问”。
愿找回中国大豆的骄傲
就在盖钧镒潜心研究育种时,国内的大豆种植因受到进口大豆的影响,不断萎缩。
从1995年开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从原本的大豆净出口国成为最大的进口国。
“大豆是中国人蛋白质的主要营养来源,中国人喝豆浆就像美国人喝牛奶。”盖钧镒说,优质大豆的培育之所以势在必行,不仅因为大豆是原产我国的农作物,还因为大豆是最具全面营养价值的农作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是国人食用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然而,与我国1亿多吨大豆需求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内年仅1800多万吨的供给量,80%以上的需求需要进口。
由于国外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中国生产一吨大豆的成本是3000元,美国的成本仅为2500元,而且我国进口农产品关税低,利用关税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收效甚微。
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凭借价格低廉、出油率高等优势,进口大豆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加之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种植大豆的收益远远比不上水稻等其他作物,这也无形中打压了中国豆农的积极性,甚至一度出现了放弃国内大豆的说法。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基础科研还存在较大差距。”盖钧镒坦言,从美国进口的大豆血缘多来自中国东北,但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东北大豆就被远远甩在后头——这无异于被掌握了筹码,若有朝一日出口国通过抬高价格控制大豆贸易,中国将毫无反抗之力,粮食安全将成为一纸空谈。
盖钧镒将高产作为我国大豆产业的突破口,除通过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品种外,还探索通过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来达到高产突破的目标。他主持和参加育成南农88-31等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大豆亩产提高10%,达到近200公斤一亩。在他的团队努力下,南京农业大学获批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他还按照人体健康的需求,培育氨基酸组成均衡的新品种大豆,营养价值甚至高于牛奶。
“依靠科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朝着发展绿色大豆经济前进,前途还是很光明的。”盖钧镒说,当务之急是要从政策上加强引导,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应问题;其次要把大豆列入粮食安全体系,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通过大豆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拉动对国产优质大豆的需求,捧紧国人喝豆浆的碗,把中国大豆昔日的“骄傲”找回来。
绘就全球作物表型研究的“中国方案”
直到今天,盖钧镒还保持着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浆的习惯。
“只要每天早上中国人的碗里装的是自己的豆腐,中国人的杯子里盛的是自己的豆浆,我的坚持就有意义。”盖钧镒常这样对身边人说道。
2016年,好消息传来。当时的农业部发文,要逐步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2020年,大豆种植的面积要比2016年增加三分之一,产量的提升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盖钧镒团队的育种技术,将成为这项战略最坚实的支撑。
2019年10月23日,由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植物表型组织(IPPN)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植物表型大会在南京开幕,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等全球5大洲22个国家的100余家研发机构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共400余人出席会议。
“植物表型研究”是盖钧镒为大豆改良和培育找到的一件新“武器”。在会上,他表示,农作物表型和基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现代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遗传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证实了内在基因的重要性。近几十年来,得益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得以通过分子测序一窥作物基因的真面目,但一方水土同样养一方“豆”,大豆的品质,也就是其表型,由其所在环境和基因型决定。
找基因型首先要找优良的表型,有了表型才知道这是不是优良的基因型。但表型同时也是不易被看见的,作物的产量,要等“长出来”才看见;看作物的抗病性,要发了病才知道;抗虫性,也要放在田间才能验证。但人工统计效率低,准确性得不到保证,仅靠技术人员到田里一个个统计,1万个小块田,可能两三天都走不完。
如何快速地测定多种作物的表型?在盖钧镒看来,当农业遇上大数据,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作物接受的光和作物的产量、抗病性、抗虫性、耐逆性等表型有关,如果利用无人机拍摄,便可根据作物反射光谱,对作物各项表型制表进行测算,找到所需要品种。如此一来,便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
要绘就全球作物表型研究的“中国方案”并非一日之功,这是盖钧镒一个甲子研究生涯中的新挑战,同时也是新机遇。
回望过去六十多年的奋“豆”历程,盖钧镒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态度,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长路虽漫漫,未来却可期,在他心中,只愿早日实现“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通讯员 蔡漪铃 许天颖)
在即将进入社会的关头,这场疫情及其引发的诸多现象,对我而言不啻一场成人礼。虽然前路雾障重重,心灵上的迷茫却少了许多。我希望活得更加深刻、更有意义,希望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宅家网课已一个多月,孩子们对网课的新鲜劲儿过了,渐渐有了“审美疲劳”,家长们也陆续复工了,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网课效果不打折扣?这,成为了老师们每日的“灵魂叩问”。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众多大学生纷纷加入“逆行者”的队伍中,成为光荣的志愿者。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学校复学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0多年收集到1.5万余份大豆地方品种。1998年,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质资源库,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27日,来自贵州的李兰护士收到一幅素描画,画中的李兰正悉心照顾病患。画的作者是武汉东湖中学高三2班的彭昕烨。小彭2月6日第一批进入武昌方舱医院,他将方舱医院温暖的瞬间画成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