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考生即将开始填报志愿。一些企业瞄准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商机,为家长和考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收费低者数百元,高则数万元,实在令人心惊。
既降低录取风险又减少分数浪费,避免高分落榜和高分低就,被最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录取,努力实现“最优选择”和高考分数的“价值最大化”,是考生和家长共同的心声。然而,不同的院校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不同的专业纷繁复杂,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高考志愿填报并非易事。
对自己填报志愿的能力缺乏信心的考生和家长,往往会寻求熟人社会网络的支持。不论是寻求高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建议,还是听取亲戚朋友乃至老乡的意见,抑或寻找在高校学习和工作的人打探情况,为了填报好高考志愿,人们通常会使出浑身解数。只不过,这些“外援”通常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难免会出现失真、失准的情形。
戴着各种各样光环和身份标签的专家“一对一”咨询服务也好,用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技术护航也罢,不明就里的普通人很容易被忽悠。被紧张和焦虑情绪所裹挟的家长们,很容易患上“技术依赖症”,愿意“花钱买服务”,在志愿填报一事上不吝投入。
客观地说,大数据技术虽然能够给高考志愿填报提供一定的参考,却不能完全依赖,因为志愿填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技术手段也难以掌握今年考生的志愿填报信息。更为关键的是,根据冰冷的技术手段得出来的志愿填报建议,通常都是“标准化”的,忽略和漠视了考生本人的兴趣、志向、特长和情感,缺乏“异质思维”。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一些陈旧的观念需要重塑与更新。现在所谓的热门专业,将来或许没有那么有“钱途”;当下一些冷门专业,过几年或许会实现“逆袭”。更何况,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转专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志愿填报“一报定终身”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笔者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需要下工夫,但不要过于依赖市场服务。(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