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张 平: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经济蓝皮书》执行主编张平
庄宇辉 李萍//m.auribault.com2014-08-19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庄宇辉 李萍

  提 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稳速、高效增长转型,关键是转变过度依赖投资的格局,因此,经济管理思路也应当转变。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管理的问题上,应将过去静态意义上的投资、消费规模权衡,转到培育消费长效机制的思路上去。

  “2014年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结构性减速的压力,鉴于进出口贸易和国内投资的低迷,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保持在7.4%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蓝皮书》执行主编张平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14年仍然是一个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控风险的调整年。面临的挑战集中于能否有效降低金融风险、能否通过改革进行存量调整,并通过减税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从而激励经济向高效增长转型。

  张平认为,2013-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源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及规模扩张的累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源于结构性加速,但加速因素本身,已经蕴含了结构性减速的必然性。人口红利的结束、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工业化扩张阶段趋向尾声,低成本国际竞争模式的终结,倒逼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路径转换。

  他表示,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1

  今年全年各项预期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深圳特区报:请您对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作个预测。您认为今年全年经济发展各项预期目标能否实现?

  张平:2014年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结构性减速的压力,鉴于进出口贸易和国内投资的低迷,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保持在7.4%的水平。下半年情况比较清楚了,随着政府的力度加大,下半年经济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第二季度经济出现回升态势,但第三季度预期回升力度有所下降,较为乐观的预期为7.5%,而我预测大致为7.4的水平,全年水平预测约在7.4%。

  2014年的增长依然要依赖投资和进出口拉动,服务业的新发展是投资和消费的新亮点。2014年仍然是一个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控风险的调整年。面临的挑战集中于能否有效降低金融风险、能否通过改革进行存量调整,并通过减税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从而激励经济向高效增长转型。

  今年全年的各项预期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稳步推进,服务业的巨大潜力,宏观激励水平较高,国际形势有利,完全有条件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同时,下半年乃至近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中还是有不少困难,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2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深圳特区报: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到“新常态”。在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常态”表述中,“新”在哪里?“常”在何处?

  张平:何谓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的新特点,源于结构性变化及规模扩张的因果累积。低价工业化加速的本身,蕴含了结构性减速的必然。人口红利的终结、工业化扩张阶段的终结以及低成本国际竞争模式的终结,倒逼中国经济从高速向高效增长路径转换。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经济结构进入一个“调整期”,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激励经济向高效转型。

  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的改善民生。

  深圳特区报:请您对未来5年中国经济走势作展望。

  张平: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日前发布了《经济蓝皮书(夏季版):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报告指出,基于经济增长核算方程,计算出来的有关中国人口转型影响,产业效率配置影响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要素分配、城市化影响等多个方面测算,经测算,未来5年——即2015-2019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区间为6.4%-7.8%。中国经济从高速向高效增长路径转换。

  3

  通过改革加大存量调整力度,逐步探索新的宏观调控体制与政策框架

  深圳特区报: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逐步从工业扩张转向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已经发生变化。那么,在新的条件下,宏观调控体制是不是要做新的调整和探索?

  张平: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长逐步从工业扩张转向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大量的需要服务业重新焕发效率的地方,恰恰是存量资源。因此,当前需要通过宏观政策激励,通过改革加大存量调整力度,逐步探索新的宏观调控体制与政策框架。

  一是存量淘汰,提升制造业效率。工业中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已经阻碍了中国工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大量的“僵尸企业”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吸收大量的宝贵资源,降低社会的效率。应尽快启动加速折旧,在折旧政策激励下,企业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将明显加快。同时提高环保标准,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是存量释放,服务业存量调整至关重要。当前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多为效率较低的行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差一倍以上。主要原因是我国现代服务业主体的一部分存在于事业单位,如科教文卫;另一部分存在着严格的管制,如电信、金融、铁路、航运以及大量的公共服务部门,如水电气供给与排污等。这些服务业部门长期困在事业单位和管制中,发展很慢。事业单位改革与放松管制相结合,释放出中国的现代服务业的存量,吸纳社会资源进入,才能提升服务业的效率。

  三是存量调整,重组地方债务。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大规模举债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重要社会基础设施的资产,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这些资产短期回报率低,现金流也较差,但却是关乎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这需要中央出台扶持政策措施,通过税制改革,削弱地方政府侧重于生产性投资的税收激励,鼓励地方政府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投资。

  4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稳速、高效增长转型,关键是转变过度依赖投资格局

  深圳特区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提出,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请问,您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有何政策建议?

  张平:首先,转变经济管理思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稳速、高效增长转型,关键是转变过度依赖投资的格局,因此,经济管理思路也应当转变。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管理的问题上,应将过去静态意义上的投资、消费规模权衡,转到培育消费长效机制的思路上去。凯恩斯意义上的需求管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权衡无非是非此即彼,提高消费比例同时意味着压低投资,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从动态效率的角度看,消费对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消费增加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上,如消费对于健康、人力资本的作用。

  其次,重视收入分配改善和人力资本培育。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在拉美国家表现得比较显著。收入分配不公平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经济持续增长:一是收入水平较低的大多数民众、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食品等基本支出,人力资本积累缓慢;二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少数人追求奢侈消费,导致国内生产结构扭曲,不利于持续增长路径的建立。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富裕者对房地产等奢侈品的追逐(不论出于投资、投机还是其他动机),实际上已经成为生产结构扭曲的推动力。低收入者受到城市高生活成本的影响,抑制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不利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使用低素质劳动力已经30多年,也因此形成增长的路径依赖,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二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减速之后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学人 简介

  张平,男,1964年生于北京,祖籍广东梅县。1988年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任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经济所副所长。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后参加和主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交办课题和院内重点课题,参与和主持了多个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在理论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很多论著,先后三次合作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中国社科院专著二等奖等。出版专著两本,主编和参与出版的书十余本,在《经济研究》和其他核心刊物上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几十篇。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