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原标题:
工人日报@炉下:请回答!
“一问:炉下生态好不好?”“二问:炉下创业好不好?”“三问:炉下生活好不好?”“四问:炉下为什么这么好?”8月12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进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当美丽乡村遇上“炉下四问”,炉下要如何“应对”?
一问“生态”
炉下镇位于闽江上游建溪和西溪的交汇处,距离延平城区仅21公里,“一湾闽水”是炉下最大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宝库。然而,上世纪90年代,生猪养殖一度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全镇近一半农民家里养猪,商品猪年存栏规模最高时达到50万头,年产仔猪量也达到50万头,是全国最大的母猪基地。一头猪产生的废水相当于1个人的7倍,每年近500万吨的固液废弃物成了母亲河难以承受的负担。当时的炉下不得不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难选择”。
改变,从1998年开始。“转变观念,把资源开发从单纯的经济生产转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这是炉下人的选择。如今26年时间过去了,面对记者的提问,炉下人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炉下生态好不好?”来炉下参加茶洋窑研学夏令营的学员练华禹有着自己的感受:“现在的环境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更优美了。”夏令营期间,他和学员们走进“炉下之问”生态文明实践展示馆,透过VR体验、电子互动、图片展示等方式,感受炉下的“生态之变”。让练华禹印象深刻的是,通过集中整治,炉下镇的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了二类,创下了福建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时间最短、力度最大、成效显著的“战绩”。
如今,从高空俯瞰炉下,江岸线绵延不绝,房屋错落有致,四周绿树成荫.....辖区内千年古榕、落羽红杉等植物资源生长态势良好,静伫在绿水青山间,一幅生动和谐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绿水青山入画来,举目之处皆风景,绿色生态成为斜溪村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怡人的风景、优良的生态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也让炉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地”“研学地”。
二问“创业”
养殖场清退,阻断了污染源,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但也为炉下人寻求新的出路设下了难题。在好生态的支持下,炉下人开启了“二次创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向生态要效益。
走进炉下镇斜溪村,村舍外墙上绘出了一幅幅逼真的3D画;连绵近4公里的闽江江岸栈道蜿蜒村内,白鹭翩跹;村里闲置的文化中心楼、粮食仓库、厂房以及凉亭、码头被“爆改”成茶洋窑文化创意馆、洲头企业文化博览园、生态餐厅民宿,不少慕名而来的旅客来此观光,在与绿水青山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新版炉下”的生态之美。
“炉下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现在生态好了、老百姓的素质也高了,我们企业有信心在这里发展,把洲头旅游项目做强做大。”福建炉下洲头公司总经理叶进告诉记者,企业自2018年入驻斜溪村以来,已投资1.2亿元,建设了茶洋窑体验馆、水上乐园、木栈道等亲水休闲产业,催生了乡村旅游新业态。
“现在村里已发展成为延平近郊集食宿游为一体的特色景点。”炉下镇斜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成政告诉记者,“通过引入民营企业力量,农旅+文旅产业规模已初显。”近三年来,村集体收入达到700多万元,旅游收入从零突破到20万元。
三问“生活”
斜溪村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山上森林茂密,河谷食物丰富,是鸟类理想的繁殖栖息地。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闽江流域鸟种增多。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鸟类——蓝喉蜂虎,每年夏天持续现身炉下辖区内的河谷,开启每年一度的“蜜月”之旅。伴随好生态而来的还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和观鸟爱好者。
10多年前炉下镇斜溪村村民王崇年也曾经营过一家养猪场,而如今王崇年成了一位“鸟导”,走上了一条新的“致富路”。“蓝喉蜂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夏候鸟’,每年初夏飞到炉下‘生儿育女’,入秋后又携家带口返回故乡。”王崇年感叹:“这群小鸟是炉下人的‘摇钱树’!”
2019年,王崇年果园的蓝喉蜂虎引来众多海内外观鸟爱好者。记者注意到,老王家的观鸟屋是用石棉瓦和遮阳网搭盖起来的,建在闽江一侧的沙洲上。老王为观鸟人提供凳子、电风扇和餐饮服务,众多蓝喉蜂虎的美丽影像都是从这里逐步“走红”网络。
也因为如此,观鸟、果园、生态榨油及果园养鸡如今成了王崇年一家致富路上的四大“支柱产业”,一年四季收入不断,村里人戏称他种了“四季稻”。这“四季稻”带来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乡亲们投来羡慕的眼神,搞得王崇年时常一脸羞涩:“我这还都是小打小闹!”
而好生态给王崇年带来的不仅是“最美候鸟”。“我们的地下水水质也得到了改善,偏硅酸含量能达到69.01毫克每升,远超我们市面上售卖的矿泉水。”李成政告诉记者,曾经困扰炉下人的“水质问题”如今成了乡亲们口中的骄傲。
四问“缘由”
作为闽江三大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的重要汇合地,南平市延平区围绕“一江水”,探寻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
“我们以创新落实‘巡河交水’为契机,以富屯溪流域‘四乱’整治为重点,以‘施治、重治、长治’为手段,全力打造延平绿水青山新屏障。”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一语道破了炉下生态持续改善背后的原因。
据悉,近年来,延平区探索河湖长制跨区域协作治水新模式,创新建立巡河交水制度,与闽江上游县(市、区)联合开展建溪、富屯溪“巡河交水”行动,并将“巡河交水”工作延伸至小流域、到乡镇村居,开启了乡乡交水、村村交水、纵横共治的崭新格局。
延平区通过创新“巡河交水”机制,进行“河湖四乱”整治、河漂垃圾清理,开展库区网箱养殖整治,守护一江碧水。数据显示,全区8个主要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100%,小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90%。(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王宇)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