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格萨尔文库》开始实施。研究团队从谚语入手,熟悉史诗材料,进而对藏族史诗中反映的战争、人物、世系、民俗等进行具体的个案研究。
“镶嵌在史诗中的谚语,就像一颗颗明珠,丰富多彩,藏着破解史诗智慧的钥匙,能为整体把握史诗铺路搭桥。”曼秀?仁青道吉介绍,比如“汉地货物运卫地,为把汉藏联络起”,真实记录和反映着古代中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融洽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他们拓宽视野,把研究的触角延伸至诸多民族,对几个民族流传的史诗进行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恩洪介绍,这使人们看到了文化在各民族长期共生共荣的历史舞台上相互交融,形成亲密、不可分离的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史。
“这是团结的中华民族探寻祖先精神世界、追求自身文化之源的真实写照,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品力作。”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史诗《格萨尔》,无论藏族《格萨尔》,还是蒙古族《格斯尔》及其他民族《格萨尔》,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甘于寂寞,志攀高峰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的流传版本情况异常复杂,整理研究《格萨尔》,必须从版本学角度理顺各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免导致错误的整理、随意的“精”选。此外,《格萨尔》是活形态史诗,从古至今都有民间艺人在说唱,几乎每一个说唱者都有自己的异文本。形态的流动性、变异性对于整理研究是又一大难题。
《格萨尔文库》坚持多民族多语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多语种《格萨尔》的宝库,包括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以原文加汉译的方式,既保存了史诗的原貌,又做了汉译整理,有利于《格萨尔》的保护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