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互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型文化业态和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线上文化活动受追捧
“真没想到,足不出户就能游览莫高窟,身临其境的感觉!”旅游爱好者小王告诉记者。让他如此兴奋的是一款名叫“云游敦煌”的小程序,通过该小程序,人们可以360度全景领略石窟魅力,近距离感知壁画的历史文化内涵,轻松实现与莫高窟的“云端”见面。“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还能了解很多文物保护知识,真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旅游体验。”小王说。
跟小王有相似经历的还有不少。今年4月,故宫博物院在600岁的紫禁城里进行2020年首次网上直播。虽不能至,但广大网友在云赏故宫后纷纷表示“大饱眼福”,两日直播全网总浏览量超过4.3亿。
无论是敦煌莫高窟推出的“云旅游”,还是故宫博物院开办的“云展览”,抑或是各地推广非遗技艺的“云直播”,都是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借助数字手段,无声的文物“活”了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一定冲击,但也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契机。防疫期间,数字消费活力十足,线上文化活动备受追捧,这也影响到影视行业。《囧妈》放弃院线上映后,多部电影选择在线上视频平台放映。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表示,影视业部分原有的运作模式在数字空间中被改写和超越。
在文化产业数字化提速的同时,网络视频、在线阅读、有声读物、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新型业态也迎来高光时刻。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生活关联越来越密切。
实施数字化战略优势足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去年8月,中国首份权威数字文化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万亿元至1.19万亿元,总产值达约2.85万亿元至3.26万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那么,当前在文化产业实施数字化战略有何优势?
庞大的网民规模构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也为产业数字化打下坚实用户基础。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
国家相关政策向全社会发出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国家层面首份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具体政策举措。
人工智能、大数据、5G、VR等新技术方兴未艾,促进文化产业走向智能化。当前,云课堂、云蹦迪、云演唱会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人们渴望更多互动式沉浸式体验。“牵手”科技,无疑会深刻影响内容生产与传播。比如,基于海量的消费数据和计算分析,平台可以自动推送并更新人们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节省搜索时间。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改善和网络用户付费习惯的渐渐养成,也有助于数字文化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探索可持续的生长模式
数字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兴起,改变了原有的产品业态构成,也影响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选择。
在范周看来,线上观展、线上音乐会、线上旅行,暂时还无法取代线下的同类活动,大部分是疫情下的过渡方案。他认为,眼下的科技手段还无法完全还原集聚型文化活动中的“现场感”,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尚未颠覆,疫情过后会逐渐恢复如常。
“很多在线项目的产品还处于探索期,相关的运营模式也没有形成,云上演出、云上看展,多为不得已而为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产业发展部主任胡娜坦言。
对此,专家们表示,这恰恰说明在文化领域数字化消费仍有很大空间。受疫情影响,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有益尝试,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数字化进程还面临不少困难。胡娜认为,现阶段众多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多是注意力经济或流量经济的代表。“疫情过后,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数字创意经济如何在前期流量经济的基础上找到健康可持续的生长模式,需要我们思考。”
专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管数字化程度多高,催生了多少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公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不会改变,基于创意创新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