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家书展”明天开幕
动人家书致敬抗疫逆行者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一批批逆行者投身抗疫一线。抗疫之初,本报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发出了抗疫家书“征集令”。纸短情长,唯望君安。浓浓深情被写入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浸透着牵挂、担忧,诉说着理解、包容,更涌动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如今,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晚报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家书展”将于明日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
梁芷菀写给同学们的信和她手绘的“毕业照”本报记者 方非 摄
张芳芳给儿子写的回信
张芳芳儿子给妈妈写的信
观展解码
60余封家书
回溯抗疫历程
曾几何时,家书寄托着对远方亲友的深情与思念,而对伴随互联网长大的青年一代来说,家书则像是“古董”。这场疫情无意间为传统家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疫情中,家书又回来了,这是一次温暖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张丁说,疫情发生以来,一大批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等逆行者投身抗疫一线,他们与家人的书信流传在网络、报端,数度让人泪目。“我们先后编写出版了《抗疫家书》、《逆行者家书》,社会反响很好。这次展览将从家书视角讲述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抗疫家书展分为“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等你归来,坚强后盾”、“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三个单元,主办单位从数百封家书中精选出60余封,通过实物、照片及文字,讲述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致敬最美逆行者,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晚报上的家书
让传统书信散发油墨香气
一封封信笺中,深情跃然纸上。这里面,有医者仁心的神圣使命,有夫妻、恋人间的儿女情长,有长辈对晚辈的天伦之爱,更有大疫当前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不少家书在《北京晚报》和北京日报客户端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比如,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文力,在武汉写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战火’烧到老家门前,这仗我不打,着实面对不了自己……”字里行间吐露了一名白衣战士的心声,让读者为之感动。
“家书的回归,让人们收获了真情和成长,也尽显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魅力,构成了生动的抗疫生活史。”张丁表示,受疫情影响,这些家书绝大多数并未经邮政寄递,而是通过手机、网络送达。“这是传统家书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家书的一种新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其中是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这正是家书博物馆与《北京晚报》合作征集并刊发在报纸上的25封“战疫一线家书”。
观展亮点
母子间的家书“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英雄”
“亲爱的妈妈……”在即将亮相的展厅里,一封家书出自北京中医医院主管护师张芳芳9岁儿子的笔下。
大年初三,首都机场,为北京驰援武汉医疗队送行的队伍中,一个男孩一边往行李箱里塞羽绒服,一边叮嘱:“妈妈,把这个带上,到那边冷了就穿上……你一定要平平安安回来!”这一幕,让现场很多人红了眼眶。小男孩正是张芳芳的儿子。
抵达武汉后,张芳芳随医疗队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负责护理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疫情初期,高强度的工作和精神压力,让张芳芳疲惫不已。
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了儿子的来信。“那是他第一次提笔写信。”读着信,张芳芳笑中带泪。记忆中那个崇拜蜘蛛侠、钢铁侠的小男孩,在信中把妈妈比作更厉害的英雄,还叮嘱妈妈穿戴好护目镜、口罩和防护服……儿子的信,给了张芳芳莫大的精神支持,她再一次蓄满力量投入工作。
经此一疫,张芳芳发现,儿子长大了,不仅上课、写作业不用督促,还时常主动帮家人分担家务。原来,这位白衣战士,用行动在儿子心中播下了一颗闪亮的种子。正如她在武汉时给儿子的回信所写:“真正的英雄,不是拥有神奇力量或武器的人,而是面对艰难险阻,不忘初衷、信守诺言、迎难而上的人。妈妈希望你也能成为这样的人,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英雄……”
写给同学的信 画满60张笑脸的“毕业照”
除了来自抗疫一线的家书,展厅里还有各行各业的人在疫情期间写的信。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高三学生独自在家复习,北京汇文中学2020届高三(1)班的梁芷菀正是其中一员。今年7月,她给全班同学写了一封信,并亲手绘制了一张“毕业照”。梁芷菀在信中写道:“当寒假开始,我们彼此挥手的时候,我们以为用不了多长时间,还会见面……对于毕业,曾经有很多谋划。和所有的老师合影,让同学们用荧光笔在校服上签满名字……然而这些都没有实现。”
为弥补没有毕业照的遗憾,梁芷菀决定手绘一张“毕业照”。她用了三天时间,仔细对着老师和同学的照片端详每个人的五官,小心翼翼地描绘出60张熟悉的笑脸。
如今,梁芷菀已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她最想说的话,都写在了这封信中:回忆不是对新的生活的逃避,而是走向未来的力量!
观展提示
展期:11月17日至11月29日
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地点:中华世纪坛一层综合展厅
票价:免费。需通过微信小程序“中华世纪坛参观预约”预约
北京晚报记者 刘欢本版制图 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