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靠“传”也靠“创”-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新华网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靠“传”也靠“创”

2018-09-23 11:31:50 新华网

  宋 燕

  吟诗、赏月、观潮、吃月饼、赏桂花、燃灯、祭月……中秋节有很多习俗,这些习俗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情感生成和价值观念,能够起到协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理应由一代代国人传承和发扬。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日渐式微。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靠“传”和“创”。

  所谓“传”,就是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着的精神之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之夜对月祭拜,传承的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精神之钙铸牢民族之魂,必须要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所谓“创”,就是创新。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备受人们“追捧”。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只有“双管齐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方可使其得以广泛弘扬,从而彰显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新华网评:守好“节点”过廉节

编辑: 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我们的节日·中秋

    中秋佳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节点。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延禧宫

    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的热播,带火了线下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景点。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外一家亲 欢乐迎中秋

  • 优势栏目

    贵州高校盲人乐团:用音乐寻找光明

  • 优势栏目

    第十届中华世纪坛中秋诗会举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