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幻灯片

“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

曾润喜
2020-12-15 10:12:26  来源: 光明日报

  近日,一篇关于“学术临时工”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称之为“学术临时工”,把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研究难做、论文难发、项目难申和师生关系紧张。诚然,科研人员的中途离场令人叹息,但如果简单地将原因总结如上则未免有失偏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一,研究难做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正视和接受的客观事实。了解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提升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和不劳而获的学术成就。即便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也可能需要面对99%失败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才熠熠生辉,激励一代又一代学者锐意进取。

  何况,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压力,科研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耐不了寂寞、受不起失败、坐不住冷板凳,一旦遇到“研究方向没有进展,科研仪器出现问题,实验数据不够理想”等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的概率想必也不会太高。

  其二,关于论文难发和项目难申则需要辩证对待。学术论文是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形式,学者通过发表论文,报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发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科研项目则为研究提供资源支撑。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论文版面和项目资金只能优先配置给更为优秀的科研人员,这就势必造成多数人论文难发、项目难申的情况。尽管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在个体上存在些许偏差,但在总体上,高水平论文和高层次项目与研究者的科研水平是匹配的。无论文、无项目的学者与其一味发牢骚,不如“见贤思齐”,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才能变“难”为“易”。

  其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导师和学生对于培养模式的认知差异。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个别导师师德师风存在问题,但总体上科研院校导师队伍的水平较高。学无定法、因材施教,不同导师的培养方式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不少人在选择导师时,盲从于导师的学术头衔和行政官衔,忽视研究兴趣和培养模式的匹配度,矛盾的种子早在选择之时就已埋下,无关学术本身。如果学生在选择导师时综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规划和个性特点,加强了解和沟通,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导师更容易带来共赢结果。

  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难而退、有进有退是正常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这些所谓的“学术临时工”自我认识到并不适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领域,并非资源浪费,而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对教育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个人职业规划的合理调整。

  当然,“学术临时工”的产生也有其他内在原因。一方面,不少硕士生在报考博士时,对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即将面临的学术压力缺少认知;还有一些博士,在申请教职时,不是抱着对教学科研的一腔热情,而是将之视为谋生的手段。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又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现实预判,一旦遭遇不顺就中途退场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一方面,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少困难和压力,要学会正视这些问题,深挖根源,妥善解决。

  如果要尽量减少“学术临时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年轻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真理想、真兴趣、真使命。科研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承载着攀登世界学术前沿、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科研理想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对科研工作的执着热爱、对技术创新的不懈坚持,需要科研人员充满激情、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笑对失败。

  要优化招生方式,进一步推广和优化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将不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挡在门外,将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又适合科研工作的“苗子”发掘培养好;在招生过程中,还要加强导师和考生的沟通,注重师生匹配度;在入学考试和中期分流等关口加强考核力度,对于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应及早分流,严格博士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当然,守护科研理想也需要净化科研风气,尊重科研规律,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尊重年轻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可贵的创造力。同时,针对年轻的科研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等问题,要加大对他们的关心指导力度,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增强他们统筹处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作者系重庆大学教授)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