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大视角看英美新冠族裔光谱-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幻灯片

从两大视角看英美新冠族裔光谱

马晓霖
2020-05-09 08:07:55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英国国家统计局5月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黑人死于新冠病毒的概率是白人的四倍,其他一些族裔群体也面临较大风险。此前,美国也有官方报告证实同样现象,即非洲裔死亡率明显高于白人。英美相隔大西洋,但是,两国的黑人与白人同病不同命,颠覆所谓重大流行病生死同等的“大均衡器”说法。其实,这种死亡统计黑白对比悬殊的背后,既有经济地位差异也有文化习俗不同,说到底是发展失衡使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的英国统计局报告表明,黑人女性(包括非洲黑人、美洲黑人、其他黑人)死于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白人女性的4.3倍;黑人男性死亡概率是白人男性的4.2倍。英国影子司法大臣大卫·拉米当天发推说,这个结果“令人震惊”,“调查这种(死亡率)不相称的原因乃当务之急”,“必须采取行动保护黑人男女,以及不同背景的人免受病毒侵害”。

  上述报告称,黑人过多死亡“部分是社会经济劣势和其他情况所致,但差异的其他方面无从解释”。CNN说,虽然报告无法明确概述这一趋势背后的所有因素,但结论表明通常被称为“大均衡器”的流行病已名不副实,即不同族裔面对死神机会并不均等。报告还指出,黑人之外的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其他混血者也有“统计学上显著增加的死亡风险”。一句话,有色人种更容易遭受新冠疫情的致命伤害。

  无独有偶,这份报告与此前美国的官方报告结论几乎一致,即美国黑人(非裔)死于新冠病毒的比例过高。CNN援引美国官方4月一项统计称,尽管芝加哥非裔只占当地总人口30%,但占据新冠死亡案例72%;路易斯安那州非裔人口占比为32%,新冠死亡者占比也高达70%左右。这不是简单巧合,而是美国的普遍现象。美国疾控中心4月8日报告显示,来自14个州近1500例3月住院的新冠病例中,近两成是非裔,是所在地区非裔人口占比的两倍。其他有色人种的情况也大抵相似。

  基于多个统计数据分析英美新冠疫情的族裔光谱,大致可以从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两个维度寻求黑人等少数族裔相对容易致病致死的答案。南北差异是指经济状况不同,包括收入、职业、身体状况、医疗保健水平、被关注程度以及综合形成的社会地位乃至政治资源差异;东西差异可指文化习俗不同,包括个人与家庭观念、居住习惯、饮食偏好、规则意识乃至生死观。可以说,没有单一因素导致黑人(含其他族裔)比白人更容易成为新冠疫情受害者。

  英国和美国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前者实行强制性的全民医保,后者实行自主医保,但是,黑人等少数族裔被疫情危害的程度竟然殊途同归。显然,两国白人为主且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形成的历史与客观落差,造成白人相对其他移民群体特别是亚非拉裔而言,更具有竞争、生存和财富优势。抛开过时的种族歧视政策不谈,这种差异普遍存在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体现为主体人口与边缘人口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差异、富裕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差异。

  具体到英美而言,这种经济地位乃至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差异,自然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居住环境、家庭卫生条件、个人身体状况、健康与保险投入,乃至患病后是否有能力获得及时救治、何种救治等一系列关乎生死的机会失衡。美国疾控中心统计分析可见,各族群间尽管肺部、呼吸道疾病发病统计差别不大,但不少常见慢性基础症差别明显。这就表明,新冠疫情不易危害白人,既在于他们身体底子普遍比其他族裔要好,深层次原因在于,两者日积月累的生活质量和身体保健不在同一水准。

  英美社会白人和其他族裔存在着一定文化差异,某种程度上也会拔高后者的易感易死率。比如,白人社会更崇尚个人自由、独立生活以及距离社交,也更为惜命;其他族裔偏重群体利益、家庭纽带和聚居生活,也更为看淡生死。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疫情这种高传染病到来时,属于劳动、社交、生活密集型的其他族裔比白人更难阻断病毒的交叉感染。CNN此前报道称,2018年美国确诊艾滋病患者中,有42%来自仅占全国人口13%的非裔。当然,文化差异放在多元和移民社会,终究还是经济和财富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程度、个人独立、生活观念、饮食营养结构、职业取舍等方面的不平等。

  新冠肺炎疫情是个多棱镜,透过它能观察到世界万花筒般的丰富景观、社会问题和人间冷暖。有些问题也许通过这次大灾大难能够获得调适,有些则很难在短时间得到解决,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彻底解决,欧美社会白人与其他族裔间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差异即是一例。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