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审怎样才能与时俱进-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幻灯片

诺奖评审怎样才能与时俱进

王元丰
2019-10-10 08:56:53  来源: 环球时报

  又到了诺贝尔奖揭晓时刻,全球媒体和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个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和获奖人上。对于这个在世界声望卓著、颁发了近120年的奖项,近些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质疑声音。

  去年就有加拿大两位科学家撰文提出要抛弃诺贝尔奖,而印度的媒体人也建议不要再关注诺贝尔奖。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诺贝尔奖的一些评选结果并不让人信服,所评出的诺贝尔奖得主并不是某项科学成就最重要贡献者,而一些取得非常重要成果的科学家、经济学家或作家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种情况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数不胜数。比如在科学上,元素周期表提出者化学家门捷列夫、天文学家哈勃(非常重要的哈勃望远镜以其命名)、发明家爱迪生,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曾有美欧多国共106位科学家在《科学》杂志刊出联名信,为对发现艾滋病病原体即HIV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罗未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鸣不平。

  第二,重科学发现,轻科技发明。当年诺贝尔设立奖项的初衷是奖励“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但统计显示,在所颁发的诺贝尔科学奖中,科学发现的相关研究成果占77%,而技术发明只有23%。这与诺贝尔当初期望奖励的愿望有偏离。实际上,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大,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颁发的奖项中,对技术发明的鼓励明显不够。

  第三,奖励的成果不少是10年、20年甚至50年前的成果,对科学进步的影响有限。俄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莱昂尼德·赫维奇,2007年因为上世纪60年代“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成了史上年纪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在得知自己获奖时说:“我还以为我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获诺贝尔奖来说,我实在太老了。不过这笔奖金对一个已退休的老人的确不无裨益。”

  第四,最为重要的一点,对诺贝尔奖提出质疑的人认为,该奖目前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科学和科学技术,而是获奖者。而诺贝尔奖得主这个巨大的荣誉,所带来的学术权力和相关利益,使一些诺贝尔奖得主难以把控。比如,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曾经推动利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癌症。这个做法不仅不能帮助患者,而且还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有的诺贝尔奖得主因为做虚假广告宣传还惹上官司。诺贝尔奖得主此类行为,被称为“诺贝尔奖综合征”。

  面对这些质疑与批评,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抛弃诺贝尔奖?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问题,只是情绪发泄而已。笔者认为,只要影响力还在,诺贝尔奖还会继续颁发下去。除非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觉得无法接受,共同站起来抵制。现在看远没到那个程度。如今,科学家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度,应该说远没有文艺、体育甚至金融领域的人士高。诺贝尔奖对唤起社会关心科学技术,还是有非常大的正面积极作用。因此,与其说“抛弃诺贝尔奖”,不如建设性讨论,如何改进诺贝尔奖的评审,使其更有权威性、更令人信服。

  针对上面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更好地把最重要的成就及其重要贡献者识别出来,授予这些人诺贝尔奖。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有争议的授奖,很重要一点源自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过于狭窄。诺贝尔奖最初是瑞典人诺贝尔设立的,但现在其不是瑞典一个国家的奖项而是世界性的,所以应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杰出的人士,组成诺奖评审委员会。尽管现在诺奖提名工作有不同国家的专家参与其中,但最后评审决定权也应由全球的科学家或专家参与。

  其次,应设立专门的诺贝尔奖技术发明奖。比如在现有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下面,设立单独的发明奖。这样一方面是增加诺贝尔奖的类型,可以改变目前重发现、轻发明的状况,使发现和发明奖励得到更好的平衡。

  再次,怎样使诺奖得主,面对巨大的荣誉、权力和利益,不得“诺贝尔奖综合征”。如今,有的国家对待获得诺贝尔奖者相对平和。例如其所在的大学对于获奖者,仅仅提供一个专用车位,并没有很多特殊的待遇。但在不少国家对于诺贝尔奖得主,前后会有巨大的差别。一方面平静的环境有利于科学家继续做科研,另一方面怎么正确引导社会理性看待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得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评选诺贝尔奖已经接近120年,当初该奖设立的时候,科学研究还是个精英从事的工作。20世纪初,全世界物理学家只有1000人左右,而现在广义的物理学家(工作者)有几百万。当初设立的那些奖项和小范围的评审,现在还能满足当代的要求吗?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怎样通过设立奖项,更好地推动科学进步,这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作者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大庆过后,别忘了收好国旗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从官方到民间,都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隆重”的标志之一就是各地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宛若红色的海洋。

  • 中工时评:为优化营商环境立规,超赞!

    今天多家媒体报道,李克强总理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

  • 中工时评:尽享人民共和国的无上荣光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成就人民共和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梦想的基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 中工时评:这个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需要更多关怀

    超龄农民工是共和国大厦的建设者、参与者、奉献者,理所当然也是发展成果的分享者。不能因为他们的老去,不能因为他们的"劳动关系"超龄,而缺少关爱,缺失保障。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