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需要“多对多”的共建-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时事

社会治理需要“多对多”的共建

顾 骏
2017-09-27 10:34:13  来源: 人民日报

 社会治理是“多对多”的共建,只有每个利益群体都有相应的话语权,才不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治理窘境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创新社会治理,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让创新真见实效,关键还在于转变思路。以前党委政府大包大揽,如今要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要转向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方协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满足日益富裕起来的群众对平安和秩序的需求。

  今天社会治理中的许多问题都同民生有关,而民生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缓解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纠纷,往往通过增加公共资源的供应来实现;如今,若想不同群体之间达成利益均衡,则需要在存量资源中进行调配。这意味着,治理过程少不了“动奶酪”,只有让群众参与到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中来,才有可能让各方达成共识,社会治理才能减少阻力。

  提高社会治理的参与度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前不久,山东一个地方的市民上演“公路暴走”,人车争道引发争议。处理此类事件,政府如果照搬过去“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为暴走团增设运动场地,似乎无济于事。毕竟,一方面公共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群众公路暴走的偏好有其复杂性。可见,仅仅政府出面,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没有群众广泛参与,问题解决不了,政府自己也会陷入漩涡。换种方法,让暴走团、有车族、交管部门、普通市民等一起来找方法、寻策略,或许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社会治理不是“一对一”的较量,而是“多对多”的共建,只有每个利益群体都有相应的话语权,才不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治理窘境。

  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需要一个过程,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可收“催熟”之效。像上海,为了解决广场舞扰民的问题,不是由政府出面“整治”,而是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让专业工作者通过组织广场舞大赛,把大妈们组织起来,一边比赛,一边组建“广场舞联盟”。联盟需要建章立制,大家在讨论章程的时候,制定了“文明广场舞公约”,早晚几点开始、几点结束、音响分贝多少、场地有纠纷如何解决等等。舞者自律了,邻里纠纷也就消弭了。社会治理就是如此,不要小觑任何一个主体的参与,也不要忽视任何一方的力量。

  社会治理的最大动力既来自于人们的安全要求,又来自于广大市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关键是把体制搭好、机制建好、环境做好、条件配好,让群众、专家和社会组织走上前台,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才会有人人在安定有序社会中共享人生精彩的大好局面。

  (作者为上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