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延长评价期改变官员的“赌徒”心态-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时事

以延长评价期改变官员的“赌徒”心态

盘和林 
2017-07-13 15:58:3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遏制数据造假一个有效的、经济的办法,就是延长“经济数据”对官员的评价和追究期限,从而改变官员“一锤子买卖”的错误心态。

  “政绩不够,数字来凑”“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针对近年来屡屡曝光的统计数据“掺水”、造假等现象,国家对统计制度的管理再度升级,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8月1日正式实施。

  经济数据造假并不新鲜,“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唯GDP论”给了官员错误的导向。《统计法实施条例》有利于改变统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的问题,将有力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经济数据造假的危害不亚于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一方面,“吹牛也要上税”,财政收入数据造假让辽宁等地付出了惨痛代价,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另一方面,统计数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统计信息的价值,影响决策,还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加强统计数据的独立性,对造假者“摘乌纱帽”、依法严肃追责,改变“唯GDP论”的官员考核机制,能让整治数据造假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无论经济数据权重多少,终归是评价官员的客观指标,造假始终有利可图。

  行为经济学给出了整治经济数据造假的独特“解题方法”。经济数据造假与官员对短期风险的错误认知有很大关系。例如,人们在赛马中往往存在“日终效应”,即人们往往愿意在每一天的最后一轮押下最高赌注。这是人们“非理性”的短期风险偏好。某些官员在晋升的关键时间节点,如换届之前等,往往愿意下更高风险的“赌注”,也是这个道理。

  研究还发现,评估的间隔期限越长,人们在风险情况下的行为就会做出改变,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就越低。遏制数据造假一个有效的、经济的办法,就是延长“经济数据”对官员的评价和追究期限,从而改变官员“一锤子买卖”的错误心态,进而降低其对数据造假的“短期风险偏好”程度,促进其采取社会合意的“理性决策行为”。

  降低官员“短期风险偏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延长“经济数据”对官员的评价和追究期限,不失为一个从源头上治理的好办法。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