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拉面哥”不该是又一个流量工具 - 我思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现场·我在我思】“拉面哥”不该是又一个流量工具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3-17 07:20

  原标题:【现场·我在我思】“拉面哥”不该是又一个流量工具

  罗筱晓

  有人的地方就有流量。前不久,一名博主上传了一段在山东临沂费县拍摄的短视频。画面中一位拉面摊主操着方言说,他一碗面3元钱已经卖了15年,因为百姓的钱来得不容易,所以不涨价。这样几句话让摊主“拉面哥”程运付迅速蹿红,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涌向他的摊位。有想来吃碗面的,有想当面表达敬意的,但更多的是来蹭流量的。

  由于围观的人太多,“拉面哥”只能收摊回家。随即,他家所在的村子成了新的被围堵场所。有人在他家门口唱歌跳舞,有人要强行给他转账,还有人举着手机闯入院子和屋内……甚至他想出门一趟,都困难重重。

  这样的场景看起来荒诞,却十分眼熟。两年多以前,“流浪大师”沈巍在上海浦东的临时住处也是这样水泄不通——围住他的有举着手机的主播,也有哭着喊着“求嫁”的女粉丝;因参加《星光大道》走红的“大衣哥”朱之文回到农村家乡后,生活持续遭到自媒体人的干扰,2020年还发生了自称“粉丝”的人踹开朱之文家大门的事件。

  这些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都一样:通过直播或发布这些草根红人的视频涨粉,涨粉后变现挣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想挣钱本没有错,但若为了挣钱而干扰到他人正常生活或者做出一些有违道德乃至法律的事,就另当别论了。比如,程运付刚走红没几天,就有人恶意抢注了“拉面哥”等商标。为此,程运付不得不专门声明:不是本人的,小心上当受骗。

  对很多偶生“网红”来说,由于整体实力难以支撑其后续持续发力,从“爆红”到“凉凉”往往就是几个月时间。当热度退去、流量耗尽,围观者赚得盆满钵满,而临时“网红”很可能落得一地鸡毛甚至被反噬、被伤害。2015年,7岁的江西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走红网络,随后被包装成“小马云”参加各种活动。随着商业价值被榨干,其被打回原形,扔回农村。已13岁的他不仅没上过几天学,而且身体、智力发育都出现了问题。不难想象,未来,等待他的将是不少困难和坎坷。

  流量,有人视之为天使,有人认为它是魔鬼。在“拉面哥”的处境上,这一矛盾得到了充分体现。躲了几天后,程运付开始在家门口摆摊做拉面并供自媒体拍摄,一方面为了招待想吃面的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为家乡做一份贡献——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人要吃要喝,村里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拉动。可程运付依然惶恐,他后悔稀里糊涂与人签署短视频账号运营协议,还担心那些需要的人再也吃不上自己的3元拉面。

  让善行被彰显,让善良的人成为“明星”,本是互联网带来的益处。可当“拉面哥”的房前屋后成为一种“舞台”,唱主角的绝不该是一窝蜂来吸血、投机的主播、拍客们。在这些人眼中,程运付的勤劳、大气不值一提,相反,他只是个“人肉旅游景点”、赚快钱的工具。等“拉面哥”的热潮过去,或许还会有“煎饼姐”“包子哥”等着他们去蚕食。

  去年,藏族小伙儿丁真一夜成名,在带红家乡理塘旅游业的同时,掀起了全国不少地方对自家旅游资源的一波花式营销。如今,程运付因有情有义走红,这与齐鲁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道德意识以及社会氛围密不可分。如果当地政府能借此对外展示淳朴的民风民俗,挖掘更多关乎人性的亮点,那么不仅“拉面哥”的正面流量不会消散,他的愿望也能得以实现——既帮助了家乡发展,又能继续安心为需要的人端上热腾腾的面条……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网评推荐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