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永远让中国人热血沸腾-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女排精神”,永远让中国人热血沸腾

徐利
2019-09-25 10:51:20  来源: 海外网

  9月23日,中国队球员在比赛中庆祝得分。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9月23日,在日本札幌举行的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第二阶段A组循环赛中,中国队以3比0战胜“老对手”美国队。此次胜利不仅成就了中国女排世界杯7连胜,也打破了中国女排世界杯8年逢美不胜的尴尬纪录。中国女排团结拼搏、无惧挑战,在赛场上势如破竹的英姿再次点燃了国人内心的澎湃豪气。

  说到中国女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

  中国体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军,各种项目的世界冠军数不胜数,但冠军背后能够总结成精神的项目却不多。改革开放前,中国体育界有两面红旗:一个是中国登山队,另一个是中国乒乓球队。这两支队伍是当时中国体育界最优秀的团队,分别创造了“中国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而在改革开放后,“女排精神”叫得更响,更深入人心。

  1981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杯上,中国女排同样以七战全胜的战绩,先后战胜美国、日本等世界劲旅,首得世界冠军。从排球运动本身来讲,东方人能够拿到排球项目的世界冠军并非易事。排球是集体项目,又是“高人”项目,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训练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种精神和动力的鼓舞和追求。中国女排队员在赛场拼搏的身影,让无数国人热血沸腾。

  比赛结束第二天,时任全国妇联主席邓颖超在《体育报》上发表了题为《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文中写道:“各行各业人民群众都要学习中国女排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作风,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此后,以袁伟民指导为教练核心的团队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们,在“五连冠”(1981—1986年)中凝聚缔造了“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

  袁伟民受到了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启发,他认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然攻克了这个数学谜题,靠的就是“迷”。于是,袁伟民将这股“迷”劲儿带入中国女排,要求队员们对排球也要极度专注和热爱。在训练时,他要求队员们拼尽全力,克服苦累和伤病等困难。在比赛中,他要求队员们极度专注,无论对手强弱都不能松懈。为了让队员记住比赛中的一个教训,袁伟民会在赛后把所有球员留下加练,一直练到很晚才离开。

  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嘴里喊出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比赛中奋斗出来的,历练出来的,凝聚出来的。袁伟民一再强调“拼搏”“严格”“协作”,说出来感觉很虚,但这正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凭着在日常训练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和扎实的技术,中国女排连续拿下了五个世界冠军,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女排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传家宝”。

  “女排精神”代代相传。以陈忠和为主教练的时期,是女排精神传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女排几十年来都是以“夺取奖牌,争取金牌”为目标的。取得“五连冠”后,中国女排成绩起起伏伏。教练换了好几任,但都没有夺得世界冠军。直到2001年2月,陈忠和接队。当时,中国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强队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队,这对一项需要“高度”的项目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的。然而,就是这么一群“小个子”,被陈忠和带到了一个新高度。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这支队伍取得了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以及大冠军杯的第一名。

  陈忠和曾在袁伟民执掌中国女排教鞭时期担任过陪打教练。为了将中国女排的训练质量提上来,陈忠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训练”。如果没有中国女排精神的支撑,那么几乎没有人能承受陈忠和的“魔鬼训练”。

  湖南郴州基地的苏仙岭,就是传说中的魔鬼训练场。苏仙岭的海拔并不高,但上、下石阶加起来有3600级。陈忠和要求所有的队员必须在22分钟之内跑上去,只要有一个人超过1秒钟,二话不说,全队一起下去,重新来。

  登山既可训练队员们的腰腿力量、膝踝关节,又可以磨炼队员们的体能、意志和团队精神。这一“魔鬼训练”使姑娘们的身体和精神几近崩溃,但是每一个姑娘都告诉自己:不能掉队,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队,一定要坚持,哪怕有人坚持不住,也得两个人拖着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坚持、再坚持。每当笔者回想起年轻的队员们手拉手、强帮弱,汗水混着泪水,滴在一级级的石阶上,艰难地向苏仙岭冲刺的画面,仍然激动不已。

  陈忠和时期,中国女排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女排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过三次奥运会冠军,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二次则是20年后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逆转俄罗斯女排取得冠军,无疑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发扬和传承。当时中国女排队员整体条件都不算太好,正是因为坚定地走中国女排的发展道路、发扬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为,再次取得了非凡成绩。

 三

  2016年,以郎平为主教练的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又带领女排取得里约奥运会冠军,再次将女排精神展示给国人,展示给世界。郎平为中国女排带来了更加科学的训练方式和先进的理念,但是能把中国女排从低谷带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不仅仅是靠这些。

  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的最好代言人,浑身伤痛的郎平,做什么事情都拼尽全力。中国女排队员朱婷就曾说过,进入国家队以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苦耐劳的“女排精神”。有时候训练很辛苦,她就会想到,打排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集体荣誉的一部分,就会咬牙坚持下去。

  郎平曾说:“每一次训练,我都是这样要求,要求她们努力,要求她们拼尽全力,要求她们团结,正因为平时训练是这样要求的,所以在场上比赛的时候,她们就可以做到。而不是说,平时训练很松懈,然后去到赛场上就一个劲儿喊口号,这是不行的。”比赛时积极向上,遇到困难时团结一致,这不就是“女排精神”吗?

  在里约奥运会开始之前,中国女排并不被人们看好。在小组赛上也仅仅获得了三胜两负的成绩,最终却夺得了冠军。赛后,主教练郎平在微博里写道:“今天,姑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让我们再次荣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感谢奋斗拼搏的日子,感谢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女排精神”不是口号,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行动、力量和能力。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取得佳绩的重要精神动力保障,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正能量,学习传承女排精神意义重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排精神始终需要继承发扬。然而,女排精神该怎么发展,怎么打造,怎么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抛诸脑后。

  首先,女排精神是为国争光。中国女排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它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数十年如一日,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把为国争光视为己任。只要入选中国女排,为国家争光每一名运动员的重要使命。中国女排队员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这种责任,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个点。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国争光的责任、志气,就没有中国女排精神。

  其次,女排精神是永不放弃。中国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们被打趴下了,伤痕累累,她们还能不能站起来,还能不能继续往上冲。几十年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始终都会站起来。站起来并不是一个常态,有的时候站起来又倒下了,倒下了还能再站起来,这才是女排精神之灵魂。我可以失败,但我不能放弃,我可以达不到目标,但是我不能没有追求。

  最后,中国女排精神就是团队协作。对于中国女排这个集体来讲,团结、奉献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生活当中的团结、训练当中的团结、参赛当中的团结、荣誉面前的团结、困难面前的团结等等。在球队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勇挑重担,敢于冲锋陷阵挑大梁。在痛苦中去求得团结,追求和谐,手挽手,一条心,一股劲,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

  中国女排一路走来,数次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我们相信,“女排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的教练员、运动员夺取冠军、为国争光的前进脚步永不停歇。

  (徐利,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原局长、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原主任)

  书名:《中国精神》

  作者:刘亚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年7月出版

  内容介绍:

  中国女排的灵魂,就是女排精神。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嘴里喊出来的,而是从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残酷激烈的比赛中奋斗、历练、凝聚出来的。作者跟随中国女排20多年,用自己的镜头近距离记录了这些年来最为生动、真实的女排人,有赛场上的顽强拼搏、团结一心、惊天逆转,有平日训练的吃苦耐劳、严格要求、永不放弃,还有大家所不知晓的平日里最可爱的“铁榔头”“周大炮”“月神”“大花蕾”“重炮手”“小蚂蚁”……

  高尚出于平凡。几代女排人用自己的拼搏与努力,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完美地诠释了中国精神。此书图文并茂,以感人肺腑的往事、扣人心弦的赛事,带你走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中国女排。

  作者介绍:

  刘亚茹,著名摄影记者,跟踪采访报道中国女排20多年,现为中国体育报社高级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70年,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持续不断扩就业领域,到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稳就业规模,再到将就业作为宏观政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多策并举,多力共襄,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亿万百姓的“饭碗”更加稳固,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加扎实。

  • 中工时评:“企业家是衣食父母”,那职工呢?

    “企业家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几天,山东某新任市委书记在当地企业家大会上的讲话,引起舆论关注。

  • 中工时评:总书记为何在考察中频频强调这件事?

    今天多家媒体头条报道,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 中工时评:不是所有玩直播的县长都会成为网红

    最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县长刘建军火了,他在巡视草甸草原的时候,一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开着直播。同时,他还通过发短视频的方式,严厉谴责越野车碾轧破坏草场的当事人,最终使得当事人低头认错并接受处罚。

人物

  • 90后女博导,学术之美更应点赞

    又一个90后女博导网上走红!据南方医科大学官网9月16日更新的信息显示,出生于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2019年7月起任基础医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这是继浙江大学女博导杨树等人之后,又一个刷爆朋友圈的90后新生代。

  • 佩洛西,停止你的怂恿与鼓噪!

    自6月香港出现暴力违法事件以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恐怕是西方政客里上蹿下跳忙得最欢的人之一。日前,佩洛西又在华盛顿接见窜访的“反中乱港”分子黄之锋之流,并对他们的祸港行为“大加赞赏”,极尽怂恿之能事。

  • 感悟高伯龙的“激光人格”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毕生致力于激光陀螺技术的科研攻关。尽管世间已无高伯龙,但人们赞誉他是“一束永不消逝、至纯至强的激光”。

  •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首次授予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