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下的命运交响曲-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家国情怀下的命运交响曲

韩红艳
2019-06-18 11:14: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音乐家》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拍的“一带一路”主旋律电影,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这部冼星海的传记电影,描述的不是他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辉煌时期,而是选择了他鲜为人知的在哈萨克斯坦最后五年的生命历程。这一选题和视角非常独特,影片场景宏大,人物刻画细腻感人,让观众了解了冼星海与命运的顽强抗争以及他深深的家国情怀。

  生存还是死亡,是战争中百姓的命运,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音乐家》谱写了冼星海与死神抗争的命运交响曲。影片既充满激昂奋进的抗争,也有孤独绝望的凄凉,伴随着病痛的呻吟。这让影片充满了一种悲剧性精神。冼星海化名为黄训,去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莫斯科遭到轰炸,冼星海不得不离开莫斯科,辗转漂泊到哈萨克斯坦的首府阿拉木图。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战争的残酷,炮弹无情地轰炸,让母亲失去孩子,让孩子失去父亲,让妈妈失去儿子,让亲人不能团圆,人的生命在战争的硝烟中是那么渺小和无助。冼星海陷入困顿的生活,颠沛流离,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战争也摧毁了艺术家即将完成的作品,《延安与八路军》的胶片在运输中被毁坏,这使冼星海痛苦不堪。他的身体与心灵遭受了双重伤害。但他没有像小提琴手那样酗酒自杀,而是怀着对音乐的挚爱,依然顽强创作。他改编了哈萨克斯坦的民歌,根据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使当地人民深受鼓舞。这让人不禁联想起电影《钢琴家》的故事。与战争的冷酷相对应的是人性的良善,在阿拉木图,冼星海遇到了音乐知己拜卡达莫夫,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拜卡达莫夫和妹妹达娜什在自己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帮助冼星海,让他从事音乐创作。战争年代的爱与温暖,给了音乐家以希望,让他能够活下去,期待回家的那一天。

  电影《音乐家》描述了两个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不仅讲述了艺术家的经历,还讲述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在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演绎中,描述了家国变迁与个人命运的纠缠,以音乐家的悲欢离合,再现了两个国家遭受战争的苦难,见证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勇敢与悲壮。音乐这条战线,不见硝烟,却能鼓励人民保家卫国。影片中,冼星海在飘着风雪的阁楼中作曲,阁楼很小,他只能弯着腰坐在里面,连拉小提琴都要碰着东西,但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着音乐创作。影片穿插着他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的场景,那激昂的音乐激励着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创作的《阿曼盖尔达》,同样激励着哈萨克斯坦人民勇敢地去消灭敌人。他的音乐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心凝聚在一起。在音乐的世界中,民众可以暂时忘却死亡的恐惧和威胁,充满信心地投入战斗。音乐能遮蔽苦难、抚慰人心,在战争的残酷中开出诗意的花朵。

  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是有祖国的。影片最感人处,在于将冼星海对祖国的爱、家的爱融合在一起。电影自始至终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情怀,游子的乡愁细腻而真挚。冼星海总是回忆在延安与妻子、女儿在一起的时光,谁能想到延安的分别,这一别却是永远。冼星海屡次要回到祖国,但屡次都遭到拒绝。当时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从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当他第一次站在哈萨克斯坦和新疆边境的时候,竟不顾边境士兵开枪的警告,执意向边境线奔去。祖国就在咫尺、就在眼前,却无法走近、无法亲近,那种绝望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他常常来到边境静静地坐着,连边境士兵都知道了他的经历,同情他的处境。在他要告别小镇的时候,隔着边境的铁丝网,冼星海用手去抓铁丝网那边的雪——那是祖国的雪啊。在铁丝网上,几只冻死的鸟儿停在了上面,这也暗喻着音乐家的命运。影片讲述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两个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等待亲人的归来、等待与亲人重逢。冼星海为妻子买了梳子和镜子,却没能亲手交给她。女儿的照片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成为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不能在女儿身边照顾她,冼星海把对女儿的爱,倾注在另一个女孩——卡莉娅身上,冼星海教她唱歌,陪伴她,在她妈妈摔伤的时候,照顾这一对母女。冼星海教卡莉娅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只怕不抵抗》,那稚嫩的童声和有些生硬的汉语听来却非常动人,这时,电影的镜头切换到延安的窑洞中,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也正在唱着这首歌。卡莉娅苦苦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其实她的父亲已经被处决。慢慢长大的冼妮娜,也在苦苦等待着父亲的归来。母亲一遍遍告诉女儿:爸爸一定会回来的!冼星海写给家人的无数封信都被退了回来,亲人没有任何音信。离愁别绪,无处倾诉。重病的冼星海在长椅上坐着,眼中满是孤独,那是回不到祖国、见不到亲人的孤独,是没有根的漂泊。这样的画面,令人潸然泪下。

  冼星海在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以音乐的力量来唤醒人民,让人民行动起来,投入战斗,保家卫国。他的音乐作品不朽,他把最美好的情感和才情,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家国情怀,久久萦绕在观众的心中。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四个典范”为国际合作指方向

    在6月14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四个典范”的主张。当今世界逆流涌动,“四个典范”不仅为上合组织树立了发展目标,也从政治、安全、经济和文明等方面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 中工时评:动辄“转发过亿”的明星新闻警示了啥?

    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一款帮助明星制造假流量的软件被警方查获,由此也戳破了个别明星的新闻动辄“转发过亿”的“传说”。

  • 中工时评:“中俄方案”护航世界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犹存,世界发展和全球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提出了“中俄方案”一词,让世界对未来的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一份信心。

  • 中工时评:小汽车通行管控不可“一限了之”

    根据交通部等部门日前公开的《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各地研究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相关政策,“探索实施小汽车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

人物

  • 女护士救人累瘫,不仅是好心人

    不管我们是否认识李艳护士,我们都应该为她热情点赞。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拥有更多这样的好心人,那老人在马路上摔倒就不会有人怕讹而不敢去扶起来。

  • 等待,因善意而驻足

    体验过深夜错过末班车的遗憾,就会理解被人等待的幸福。在成都,公交公司306路车队就是一个愿意等待“晚归人”的温暖驿站。等待、停留,有时是无聊与煎熬,但有时却是善意与幸福,区别就在于因何而等、为谁而留。

  • 环保人正青春⑥|王博:8年“抗战”守护“北京蓝”

    他长期奋斗在大气雾霾治理第一线,8年“抗战”,带领团队解决了环保领域若干“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他长期从事MOF材料研究,所研发的MOF材料能过滤PM2.5、分解臭氧,已被应用于空气过滤净化。主持开发的雾霾滤清、危化物降解技术对大气治理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社会效益,为首都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 在黑土地上书写新传奇

    北大荒开发建设犹如一条纽带,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集体荣誉、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将农垦人不分年龄、职业凝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