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

高 翔
2019-01-15 09:19:07  来源: 人民日报

  真正的历史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学术过程,而是充满情怀、抱负、灵感的科学探索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研究范式,推出体现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

  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营造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发来贺信,对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历史研究服务现实提出了殷切期望,赋予了神圣的时代使命。

  “述往事,思来者”,明道求真、以史经世是中国史学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也是历史研究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真正的历史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学术过程,而是充满情怀、抱负、灵感的科学探索。新时代中国史学必须弘扬优良传统,自觉地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去中流击水,去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努力展现当代中国历史学独特的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近些年来,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碎片化、表面化、片面化现象,这不应该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高层次的史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长时段问题、全局性问题、本质性问题展开,重视规律总结、理论概括和提升,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必须立足中国的土地,说中国话,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研究范式,推出体现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照抄照搬、拾人牙慧是没有出息的做法。只有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用中国的话语阐释人类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对话和交流。

  在学术活动中,尊严来自实力,地位取决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切理解时代需求,正视自身在水平、能力上的差距,发奋努力,有所作为。

  世界史学思潮风起云涌,诸家之说,“各执一端,崇其所善”。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成果评价方式,集中全国精锐力量围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围绕关系全局的重大学术前沿问题开展攻关,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史学对话交流,清晰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营造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氛围。

  推动新时代我国历史研究繁荣发展,让中国史学走向更加辉煌未来,我国史学研究者生逢其时、躬逢其盛,定当奋发有为,用优秀的学术成果书写时代进步的华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李万升:有格局的人生有宽度

    【人物】“全国劳模”李万升【故事】1983年,李万升自愿参军,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1987年,他从部队复员一个人犹如一本书,“阅读”李万升这本“书”,离不开激情、善心与信念这三页。

  • 百姓眼中的“博士哥”

    百姓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博士哥”,不仅要有学问,更要有务实、担当、接地气的为民情怀和行动“博士哥”,刚到蕲春县横车镇工作就有一些干部群众这样称呼我,虽然我是蕲春有史以来第一个博士生镇长,但刚开始听到这个称呼

  • 从“电话大王”到“王牌”彩电 李东生的开拓故事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12月18日起

  • 李志龙:成事,在于把心交给群众

    【人物】“牧区书记”李志龙【故事】从2001年进藏当兵、考学再到进入公务员队伍,李志龙在西藏已经待了十几年。在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担任党委书记3年多来刚听说李志龙要到磁石乡工作,家人担心他身体,朋友觉得他“傻”。李志龙却说,“我是军人出身,服从命令是天职”。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