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爬藤”路能不能少一些套路-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留学生的“爬藤”路能不能少一些套路

尼斯
2018-12-13 10:58:1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习惯了过去应试模式的我,往往都是去迎合每一场考试的要求,却并未把多少时间放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留学中介则爱说:给我一个机会,再普通的孩子都能让他轻松“爬藤”。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许多中国学生为了能上常青藤名校,都找留学中介“捉刀”,把他们“包装”成名校喜欢的样子。可是,这种“包装”往往会带有不少水分,可能导致中国学生群体在名校那里“失信”。

  套路走到最后都会被厌倦,而对海外名校来说,真诚和独特比申请人是否完美重要得多。

  以我自己的留学经历来看,现在许多海外名校在见识过这些“套路”后,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甄别方法,使得传统的“包装”越来越不奏效了。

  申请国外院校时,我曾经咨询过几家大型的留学中介。每次见面,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拿出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让我填,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毕业院校、托福成绩、GRE成绩、实习经历、目标院校等。之后,他们就会根据你的“短板”提出建议,然后变着花样地把你的“优势”再放大几倍。依赖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申请材料,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它们看起来光鲜亮丽,符合各项标准和比例,可招生官往往很难从中看出申请人本身的个性和灵魂。

  我在申请时,曾经比照留学中介提供的模板,自己写了一份申请文书,套路是最经典的三段论:第一部分罗列自己的学习经历,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第二部分表述自己的实习经历和职业理想;第三部分则是夸一夸自己申请的院校,表达一下自己的仰慕之情。

  可是,当我把这份“套路”之作发给目标院校的校友后,他却决绝地让我返工重写。我记得,他在浏览过我的个人陈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组没有灵魂的文字。你是谁?未来的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又想要怎样为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些问题看起来很“虚”,可越是精英的院校,就越会重视这些理想主义的价值。

  我在推倒重来的过程中,发现准备申请材料确实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自我认知过程,它推动你去不断发现自我、挖掘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痛苦,它要求你把过去20多年做的事情全都回想一遍,然后梳理出一条能够打动招生官的逻辑,让他们信服这是你的热情所在。老实说,习惯了过去应试模式的我,往往都是去迎合每一场考试的要求,并未把多少时间放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留学申请的过程,恰恰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补课。它不仅关乎你能否成功“爬藤”,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此后更长的人生道路。遗憾的是,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依赖留学机构,导致产出的申请材料往往“千篇一律”。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最了解你自己的正是你本人,可是你却要拱手让陌生人“包办”申请材料。

  正如《中国青年报》报道中所说的,现在的留学申请者往往有一种执念,就是要把能刷的分都无止境地刷高,不逼近满分绝不罢休;再就是尽可能多地“打卡”各种经历和技能,以展现自己是全面发展、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这就好像是留学机构当时给每个申请者发的表格一样,似乎把表格填得越满,各项分数越高,就能获得“藤校”的青睐。

  可是,这种想法却未必是海外名校的原生逻辑。面对一大批条件出众的申请者,招生官往往不会苛求硬性分数,却更关心申请者的潜力和软实力。我有一位朋友在被“藤校”录取后,发现周边的同学要么是托福、GRE接近满分,要么是身怀绝技,于是非清华、北大出身的她就有点犯嘀咕:为什么当初要录取我呢?巧的是,她有一门课的老师正好是当时审核她材料的教授。那位教授说:我们决定录取你,并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因为你很特别,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更看重的是你的潜力。

  对海外名校而言,申请者面对的并不是等待被填满的填空题,而更多的是自由发挥的主观题。在留学中介的套路逐渐被识破之后,中国留学生的“爬藤”之路也亟待回归理性。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也许是名校申请教会学生的第一课。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有更多“买菜叔”,社区更温暖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买菜叔”的故事,让网友直呼感动。“买菜叔”名叫季洪球,是苏州一个小区的门卫。他在本职工作之外,义务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买菜,一干就是20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买菜叔”只是一个普通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能在岗位上灵敏地捕捉他人的需要

  • “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

    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

  • 刍议智为与勇为

    日前,鞍山一位老人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慎坠入冰窟窿。鞍山市消防员在营救过程中,因冰面突然大面积崩塌,也掉进冰冷的湖水李铁作为一个消防员,在施救的过程中英勇牺牲。前时,江苏省在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删除了见义勇为要“不顾个人安危”的表述,提出了见义智为。

  • “我们面前没困难”

    【人物】“光明扎西”张??【故事】“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中国国电龙源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2007年底进藏工作。中国建造者的极限在哪里?很多人会将目光投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土地,却让建造者前进的步伐有些吃力。高寒、缺氧、冻土等自然条件,不仅在技术上挑战工程极限,更是对建造者身体和精神的严峻考验。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