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学生竞赛乱象重在去除功利性-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治理学生竞赛乱象重在去除功利性

佘 颖
2018-09-27 10:08:52  来源: 经济日报

  有的家长之所以热衷于竞赛,是希望孩子的竞赛成绩能作为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要真正减轻家长的顾虑,首先是整治竞赛乱象,规范竞赛管理。竞赛乱象的根子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做强教育资源、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获准举办的竞赛也必须做到“零收费”。这一要求,引起不少学生家长的关注。

  根据新规,今后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原则上不再举办,只有幼儿园孩子和高中学生可以参加竞赛。新政策也许能让孩子和家长松一口气,但很难完全放心。在“小升初”的压力下,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方面,即幼儿园其实也是各种竞赛的高发地带。一个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可能会有一二十张获奖证书。这些带着“国家”“全国”名头的绘画比赛、舞蹈比赛、音乐比赛层出不穷,基本上交了报名费就能领到证书。报名费也不多,家长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也不会吝啬,认为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也积攒下一沓证书。

  高中学生参加的竞赛规模更大、级别更高,而且往往是进入海内外名校的敲门砖。此次《办法》只强调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但高校有自主招生权,看竞赛结果仍是名正言顺的。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落实,幼儿园竞赛的功利性正在消退。家长们已经可以尊重孩子的兴趣,不再逼着他们考级、参赛。但要认识到,有的家长之所以仍热衷于竞赛,是希望孩子的竞赛成绩能作为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要想在高中阶段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很多科目必须从小练习,多年不能放松。所以说,只要升学压力仍在,大多数家长就不敢“放养”孩子。

  要真正减轻家长的顾虑,首先是整治竞赛乱象,规范竞赛管理。新政策提出了两点。第一是严格准入,强调竞赛组织主体应为在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正式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且竞赛依据文件的效力等级不得低于国务院部门规章或部级规范性文件;由教育部负责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并委托专业机构承担具体受理、初核工作;对于同意举办的竞赛,今后将实行清单管理,清单之外均不合规。第二是强调公益性,明确竞赛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主办方、承办方不得向学生、学校收取成本费、工本费、活动费、报名费、食宿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做到“零收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竞赛活动成本;在举办竞赛过程中,不得面向参赛者开展培训,不得推销或变相推销资料、书籍、商品等。

  这两条合在一起,意味着学而思等课外培训机构,不再具备举办全国性竞赛的资格。同时,一些以敛财为目的的竞赛也被叫停。家长不用再接受各种竞赛宣传的洗脑和诱惑,焦虑感也会降低一些。

  不过,仍要看到,竞赛乱象的根子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很多家长和孩子热衷于竞赛,不过是为了搏一搏机会。此前,教育部多次强调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这次又要求在竞赛产生的文件、证书、奖章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批准文号以及“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等字样,说明职能部门对相关原因很清楚。

  因此,在整治竞赛乱象的同时,仍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做强教育资源、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更加广泛,家长才不会对各种五花八门的竞赛趋之若鹜,这些竞赛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市场。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 高铁院士王梦恕走了

    王梦恕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

  • 直面残缺的人生

    朱鹏3岁户外活动时不慎触及高压电线双臂被截肢。出医院第二个月,被父亲狠心逼着每天用脚训练写字,并逐渐学会了用脚打理生活上的一切。读者自会通过合理想象来填充朱鹏生活的细节。一个主要肢体残缺的人要过上“正常”生活,必定要在其他方面非同寻常。

  • 高铁“座霸”再现 罚则明晰才能根治

    19日上午,永州—深圳北G6078列车上,一位女乘客再现霸座行为。据了解,这名女乘客车票标注的座位是靠过道上个月高铁“霸座男”曝光后,不少人或许都认为网络曝光、舆论谴责加上后续的失信惩戒,会让后来者引以为鉴。但不到一个月,女版“座霸”又再次出现,无疑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常识预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