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栗中西
2018-08-08 09:53:14  来源: 光明日报

  每到暑假,舆论场上总是流水的新闻热点,铁打的教育话题。

  前些天,有位浙江杭州的妈妈在网上发帖,说全班只有自己孩子没出过国,参与讨论者众多。有些父母表示了同样的烦恼,而更多的网友表达了自己也做不到的无奈。这一事件跟去年流传的《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处。教育支出在现代家庭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上不封顶的教育之路,让家长们不知该在哪个节点为付出喊停,唯恐耽误孩子前程,但也不得不考虑自身负担。

  小小年纪就能走出国门看世界,是这代孩子的幸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考量新生代孩子的教育水平,自然不能拿上一代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教育投入增加,是国民消费水准提升的体现,也是家长消费观念升级的体现。孩子首次出国年纪不断提前,代表着社会正良性地向前发展。

  能出国固然好,不过也没有必要渲染焦虑,为社会设立某种不切实际的参照坐标。作为杭州人,笔者看到身边同事的孩子并非每个都出过国。新闻中孙女士也提到,自己儿子是在杭州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家庭条件都很好,这类学校的学生状况不具备普遍参照意义。这一点,舆论传播有必要澄清:夸张标题可以引为谈资,却有误导公众之嫌。这些年,海外游学渐成新兴产业,但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等问题不少,高达50%的毛利率也让人质疑某些游学项目的含金量。商业机构很擅长利用家长的攀比心理,培育出虚假的出国需求。

  此外,不得不承认,“出国”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家长为教育加码的能力。带孩子出国已经和报班、补课一样,加入了教育“抢跑”的豪华套餐。可惜,这种“抢跑”往往形式大过意义。很多家长让孩子练习舞蹈、钢琴、击剑、骑马的时候,并不追求能为孩子增加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涵养,也不考虑孩子是否有志于此,更像在进行某种教育的“集邮”或者“积分”——别人有,我也要有。出国也是一样,动辄几万块,“游”和“学”的比例各占多少?对孩子的文化思考能力有提高吗?都需要打个问号。

  现有教育体系下的各种“必修课”已经让家长心力交瘁,如果还在是否花钱出国这种“选修课”上勉力而为,教育只会更加变味,功利性暴露无遗。没有能力花钱送孩子出国,反而是父母开展教育的好时机,借此让孩子懂得生活不易、父母不易;懂得人生很可能处处受限,自己并非全知全能、随心所欲;懂得要靠自己的双脚走出去。

  带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千百种。在各种局限中探索教育的可能性,是合格家长的必备技能。把所有教育难题都归结为没钱,容易引起共鸣,却未必能直击问题本质。

  值得欣慰的是,在觉得亏欠孩子这件事上,天下父母都是相似的。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给孩子输送物质、心智的养料,就无愧做父母的职责。对于那些不断出现的横向比较,还是保持几分清醒为好。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

    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默默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走了,永远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妻子,离开了他执着坚守的开山岛王继才的一生,是充盈爱国情怀的一生。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6年

  • 鞠萍:做陪伴孩子们一辈子的知心姐姐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新京报独家专访了文体娱领域的四十位“先锋”人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和耀眼的成就。没有各种电子产品的年代,我们似乎都一样,每天放学跑回家,放下书包就坐到电视机前面蹲守少儿节目——《七巧板》和《大风车》

  • 翁恺获百万重奖,是对“唯论文”的纠偏

    浙大豪掷百万重奖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是对“唯论文是举”的考评体系的救偏补弊。翁恺获百万重奖,是对“唯论文”的纠偏8月3日,浙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线教师翁恺,因爱生重教、教学贡献突出,获“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100万元。这个奖是段永平校友于2011年设立的。

  • 让战旗闪耀青春荣光

    她曾是“美女学霸”,本科担任南京大学礼仪队队长,工作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入中山大学攻读研究生。她曾是“高薪白领”,因表现出色获得“金牌个人”奖。她是“博士军官”,毕业后入伍,历经5年磨砺,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她叫韦慧晓,郑州舰实习舰长,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着无悔青春。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