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始通气,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在石油管线顺利运营多年后,进入一个新阶段。那么在这一“世纪工程”竣工投入运营后,中俄经贸合作还有哪些项目有潜力成为新的亮点?哪些将是新的合作方向和途径?
对俄罗斯来说,在近年来其于欧洲市场遭遇美国和欧盟抵制和阻挠的背景下,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线向中国输送天然气,一举打开了亚太地区广阔的天然气市场,也为今后向东增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翻开了崭新一页。同时,这对于落实俄罗斯平衡东西方能源出口的政策、提高同美国和中东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力而言,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稳定地大量进口被称为“蓝金”的天然气,不仅有利于满足国内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逐渐降低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去年中俄贸易额达到1076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今年前7个月两国贸易额增长4.7%,达611.3亿美元。预计2019年中俄全年贸易额可以达到1250亿美元以上,这无疑标志着中俄经贸合作将再创新高。
笔者认为,在业已取得的经贸合作成就基础上,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今年10月25日《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正式生效、中俄正加紧对“大欧亚经济伙伴关系”作可行性研究的背景下,两国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是毫无疑问的。“发展中俄关系不封顶、不设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也十分广阔、充满希望。实现2024年两国双边贸易额2000亿美元的目标,虽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从目前看可能性很大。
首先,能源领域的合作远没有“封顶”。与原油供求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样,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合作也将不断深化。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天然气储量占世界27.5%,2018年产量为733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中国能源市场和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需求,中俄两国公司可以研究将来增加从东线的天然气进口量,以及建造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可行性。由于天然气的用途非常广泛,在作为燃料使用的同时,还应研究如何对天然气进行深加工,提炼其他产品。
其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潜力巨大。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铁项目搁浅,但是中俄作为两大邻国,在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俄罗斯铁路公司以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议,俄中可以合作建造莫斯科至北京、上海至圣彼得堡、俄罗斯北部从沃洛格达至摩尔曼斯克的高铁,以及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三省兴建“滨海1号”和“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等。
这些设想乍看上去貌似“天方夜谭”,但随着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推进,随着双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是有可能陆续提上议事日程的。笔者认为,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交通运输系统比较落后、效率不高。普京总统曾尖锐地指出,在莫斯科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非常缺乏良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而中国在“要想富,先修路”方面,不仅具有先进的理念,而且有着比较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
第三,农业合作方兴未艾。近年来,由于受到消费者青睐,中国市场上的俄罗斯农产品越来越多。中俄双方对利用俄罗斯农田与中国技术合作生产大豆以及其他农产品的兴趣日渐浓厚。今年前10个月,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5%,而且其中大豆不足100万吨。俄计划到2024年对中国的大豆出口达370万吨以上,但与中国每年进口8000万吨大豆的需求相比,可增长的空间是相当巨大的,俄罗斯方面也希望未来能够提供更多的大豆。
此外,在俄罗斯境内开展大棚蔬菜种植方面,中俄可以进行更多合作。如今,在中国很多大城市的超市里,有机蔬菜都是抢手货,这意味着中俄在蔬菜种植方面前景可期。据笔者了解,中俄公司合作在俄罗斯沃罗涅日州养殖并生产兔肉已经获得成功,可望进一步扩大推广合作经验。
第四,大力挖掘中小企业合作潜力。迄今中俄经贸合作的主力是国有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合作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这其实不利于两国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和经贸规模的扩大。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具有投资的实力,但是现在对俄罗斯市场有点“裹足不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对俄罗斯的经商环境也还有些不适应。俄罗斯中小企业则还不善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游泳。一旦把中小企业合作这块蛋糕做大,中俄经贸关系将会有质的提升。同时,这将扩大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和利益联系。
为此,随着俄罗斯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在2020至2021年中俄互办“科技合作年”时,两国有关部门应采取系列措施吸引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如果把2022年和2023年确定为两国“中小企业合作年”,则将更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
第五, 中俄可以在金融、电子商务、军工、林业、服务贸易、旅游、贸易便利化、提高海关质检效率等各方面同时推进,努力争取全面开花结果。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