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对中国认知变化的根源-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国际

西方人对中国认知变化的根源

张家栋
2019-02-26 14:33:57  来源:环球时报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可能一直是一个谜。西方舆论界对中国的认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个变化。最近一个时期,西方舆论界对中国的认知中,负面因素明显上升,它们把“修昔底德陷阱”“债权帝国主义”等新旧词汇都用到了中国身上。

  但事实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非都是坏的,也并非一直是坏的。在古代,西方人也曾长时间地崇拜过中国,曾经用一些非常正面的词汇称呼中国。比如古罗马人就称中国为“塞里斯”,意为“丝绸之国”。后来,西方人用瓷器(china)来指称中国。丝绸和瓷器都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珍贵的商品,是美丽、珍贵和高尚的象征。后来,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在西方人心目中导致了“黄祸论”,但随后不久的《马可波罗游记》再度把中国塑造成欧洲人眼中的天堂,是一片充满着财富和机遇的土地。走向中国、追求财富,是推动欧洲走向大航海时代的动力来源之一。

  进入殖民主义时期以后,西方人开始蔑视中国。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可能还带着一些憧憬,但他们很快发现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愚昧与封闭。结果,中国从被崇拜的对象,沦落为被同情、剥削、改造的对象。

  二战期间,在一个短暂时期内,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处于同一战壕之中。中国人以自己的牺牲精神和勇气,获得了很多尊重,也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非欧美国家成员。但很快,由于冷战,中国与主要西方国家又处于两个不同的阵营之中。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也再度被妖魔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苏联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西方需要借助中国来平衡苏联,西方人又需要中国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跨越世界最宽阔海洋的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在那个时候,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既正面、又重要,尽管当时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与今天相比更不符合西方的价值标准。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曾认为中国也要崩溃了。那时候产生的“中国威胁论”,成分比较复杂,观点比较混乱。中国将会崩溃并将输出大量难民而危及世界安全,曾是西方人对中国前景想象的重要部分。这也导致从1991年到2001年的十年间,中美关系“政冷经热”,遭遇多次严重的外交危机和挑战。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中国又成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伙伴之一。在美国领导下,西方迅速组成了一个全球反恐怖志愿者同盟体系,中国也自动成为其中一员,与中国对抗让位于反恐的需要。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以及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又有点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以自己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支撑了世界经济运行,也帮助美国和西方走出了危机。在当时,曾有西方人认为:中国在拯救西方资本主义。

  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美国面临一个战略难题:一方面,美国认为中国崛起了,要在战略上平衡甚至制衡中国。美国先宣布要“转向东亚”,后更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新战略布局。另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需要中国,需要中国的经济帮助使其更快地走出经济衰落,又不能完全与中国交恶。在这一阶段,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议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南海进行了岛礁建设。美国和很多其他西方国家都不喜欢,也表达过反对声音,但基本没有采取过实质性反对措施。

  特朗普总统上台以来,西方尤其美国一些人一方面感觉美国经济恢复了,不再那么需要来自中国的经济帮助,中国经济反而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一些人感觉过去对中国的战略让步太多,中国的战略进展太快,“如再不遏制就来不及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对中国的观感重新是以“警惕”为主,担心中国崛起将挑战甚至动摇西方的权力和价值体系,成为西方舆论界的基本共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了综合性打击措施:在战略上,西方试图把同盟或伙伴关系扩大化,试图把印度和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拉入西方阵营之中,共同遏制中国;在经济上,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在科技上,既提高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门槛,又打击中国的主要高科技企业;在舆论宣传方面,则大力污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试图在发展中国家中点燃反华情绪,动摇中国的外交基础。

  所以,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因自身利益和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问题在于:西方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西方国家希望:中国能听西方的话、服西方的管、走西方的路,并且力量还不能强于西方,要随时处于可被西方控制的范围之内。否则,中国就可能被认为是一个战略挑战者,一个国际秩序的破坏者。这种认知当然不理想,但事实上却符合西方眼中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律。

  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有更加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西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塑造而成的:一是一神教文化传统。一神教文化中既包含着寻找敌人和对手的冲动,也同时以此来反证自己的真理性与正确性。二是殖民主义传统,认为自己有改变他者和世界的天然权利。殖民主义时代结束以后,西方仍然试图用观念和制度来重新塑造世界。三是霸权主义潜意识。西方世界总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应该永远拥有塑造世界和其他的能力。

  只要有这些因素,西方就不会真正平等地看待中国,也不会平等地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其实关键在于西方如何看待自己。这将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作者是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未成年人优惠票该用什么标准?

    近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全国第一宗未成年人消费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广东省消委会就某集团旗下多个主题公园以身高作为未成年人优惠票标准的问题,代表消费者向法院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以身高排除和限定不特定大多数未成年人消费者权利的侵害行为,以恰当有效的方式依法给与全部未成年消费者应有的优惠。

  • 中工时评:慕安会因何尽吹“合作风”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秩序和全球安全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频频作恶,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接踵而至,技术发展和气候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 中工时评:委内瑞拉局势的三种可能

    自1月23日委内瑞拉议会主席瓜伊多宣称就任“临时总统”后,委局势持续紧张。目前委总统马杜罗仍然得到最高法院和军队的支持,但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干涉正试图从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等方面向委政府继续施压。

  • 中工时评:治理餐厨垃圾,咋办好?

    在农业农村部1月8日进行的全国非洲猪瘟防控远程培训上,该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要“杜绝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在此之前,该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饲喂过程中使用了餐厨剩余物。

人物

  • 脚上没泥走路飘

     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冲锋在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脱贫工作的成绩,与广大驻村干部沉下身子真抓实干是分不开的。今天起,本栏目聚焦驻村第一书记,从他们身上汲取脱贫路上奋力攻坚的正能量。

  • 一个人的春运,是什么样子呢?

    最近,一个人的小站火了,在万里铁道线上,有很多岗位都是一个人在坚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着一方铁路的平安。

  •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

    今天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我们来认识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

  • 【地评线】争做勇敢追梦的“航天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